dvbbs
养殖人社区养殖人家园欢迎您!
有问必答!
36名中大专畜牧专业版主为您排忧解难!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中国养殖人社区【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论坛】牧草政策与新闻 → 绿色植物资源开发:资源利用的一个新视角

发酵床养猪养鸡养鸭网 养殖业新闻与市场动态 养殖路上与养殖日记 廉价饲料利用技术 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 养鸡与鸡病防治技术
养鸭与鸭病防治技术 养鹅与鹅病防治技术 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 特种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淘宝安全购买万种养殖产品 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

  共有143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绿色植物资源开发:资源利用的一个新视角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开心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养殖爱好者 贴子:871 积分:1379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2/13 8:56:00
绿色植物资源开发:资源利用的一个新视角  发贴心情 Post By:2010/12/30 15:28:00

沈 明

  相对于矿产等资源,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绿色环保的优质能源。但长期以来,太阳能这种优质资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普照着山川大地,却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有意识地转换成热能、电能,大部分则无声无息地虚耗掉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能有着分散性、随机性、不均匀性、不稳定性和难以储存的特点。而直接将其转化为电能、热能的投入大,成本高,难度大,这也是长期以来未能大规模利用的根本原因。要想高效而又廉价地使用太阳能,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可以大面积、成规模、比较便捷地收集太阳能并转换为其它能量形式的平台和载体。

  一、以空间换资源,

  间接利用太阳能

  广西地处丘陵地带,山陵占了全区总面积的74.8%,人均耕地水平甚至低于本已很低的全国人均水平,以占全国约2.4%的耕地养活着约占全国3.75%的人口。即使是在人口相对稀少的桂西一带,也是地广而土瘠,人多良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对于以耕地为基本平台的传统农业而言,这是难以克服的资源禀赋劣势。但另一方面,丘陵面积广阔,阳光充沛,气候适宜植物快速生长,又是桂西以至广西的一个巨大的难得的潜在优势。近年来,研究开发以生物质能形式利用太阳能的绿色资源成为关注的热点。

  广西地处低纬度,南临浩瀚的热带海洋,属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优越的气候资源。这主要体现在:气温高,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7~22℃之间,且大部地区年均温在20℃以上,许多地方连片种植热带、亚热带多年生作物;夏长冬短,有霜期约20天,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很长,热带牧草在沿海地区可以安全过冬,为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热量丰富,年积温在5000~8000℃之间,能满足喜温作物对热量的需求,为夺取稳产高产提供有利条件;雨季长,雨量充沛,气候湿润,雨热同季,对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极为有利。

  广西耕地资源极其有限,但天然草地资源却相当丰富,天然草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在全国天然草地面积排序中位列第八,在南方各省区仅次于四川和云南;饲用植物种类丰富,青绿期长,产量高,据估计全国饲用植物种类在广西可生长的占80%以上。加之独特的气候条件,无论是人工牧草还是天然牧草都具有生长快、生育期长、密度大、产量高的特点。

  大面积的丘陵草场,亚热带的充足光照和相对丰沛的雨量,使广西具备了以生物质转换方式多层次、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独特优势。而这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或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所难以具备的。利用好这个优势,将可以通过我区丰富的荒山草坡资源与亚热带气候的结合,把分散的、随时消逝的太阳能用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大面积地聚集、储存和固化起来,形成以新视角开发绿色新能源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以草换粮

  绿色资源产业与传统农业有联系但也有差别。传统农业相对而言注重的是种植业,目的是收获农作物的种子和果实,一般仅利用了农作物的精华部分,且需要较肥沃的耕地、水源和较高的种植技术等条件。而绿色资源产业则侧重于对蕴藏量极大的和无毒绿色植物的综合利用,注重对绿色植物资源的全植株资源的开发利用。即使是作为传统农业副产品的规模可观的秸秆资源,也是研究开发的重点。

  有关研究表明,农作物和其它绿色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所含营养量仅占全植株营养总量的20%左右,而80%左右的营养量蕴含于茎叶、秸秆中。以现有成熟技术从绿色植物资源中提取叶绿粉、叶蛋白、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制成绿色饲料、绿色食品和其它产品,为直接和间接解决粮食问题开辟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生产的粮食,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国土的精华即耕地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全国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已屡遭冲撞,严防死守也只能保证不再减少。中国平均一人仅一亩多耕地的现实不可能有较大改变。要真正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除了要保住已经很少的耕地外,在其它途径上做文章求突破也已成为紧迫的课题。

  在满目皆绿的亚热带地区,绿色植物资源是一个决不应该忽视的资源宝库。它可以为畜牧业、饲料业、食品业、医药业以至能源业等提供多种多样的原材料,只要有成片的绿色植物和一定的蓄积量,就有着开发应用的前景。我国专家目前已筛选出玉米秸秆、甘蔗叶、大豆秧、竹叶、芦苇叶、银杏叶等近200种绿色资源,推出了500多种绿色饲料和绿色食品,取得了数十项科研成果。有专家估计,如大面积推广绿色饲料,我国将可节省饲料粮数千万吨;如进一步推广,使用绿色饲料替代50%的饲料粮,用绿色植物食品替代10%的口粮,将可合计节粮1.5亿吨左右,且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提供大量的肉食和奶制品,相对减少粮食的需求,对于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意义十分巨大。对于这样的发展应用前景,我们应有足够的估计和一定规模和力度的超前性研究。

  在广西这样的亚热带丘陵地区,良田少、土地瘠薄、水利条件差是发展传统农业的劣势,但面积广大、荒山草坡多、光照时间长、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则是巨大的潜在资源优势。可以抓住这个优势,以荒地空间开发新能源,探索一条以植物生物质能转化、集约和固化太阳能的新路子。结合环境保护、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和造林育草规划,精心培育选取和规模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特点的高效生长植物品种,并加大对绿叶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根据农户、畜牧业、食品加工业、能源工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分层次地综合开发绿色植物资源,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绿色资源产业集群。

  三、多层次开发,

  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

  对散居的广大农户而言,主要是充分利用绿色植物资源,通过市场牵引和农业科普推广,鼓励各家各户利用荒山荒坡广泛种植耐瘠耐旱高质牧草及适饲植物,如近年来引进推广的木豆,就非常适宜在瘠薄荒地上生长,为采用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圈养方式养殖草食性禽畜创造条件。这样,既可以此为基础,发展商品转换率较高的畜牧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又可借此开发和绿化零星分散的荒地,改善植被条件和生态环境,遏制边远地区荒漠化的发展。这样做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要求不高,适宜分散利用各类绿色植物资源,达到集腋成裘的效果。

  对拥有较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山草坡的农林场站而言,可考虑规模种植优质牧草,并引进成熟实用技术,充分开发农作物秸秆、无毒绿叶资源包括无毒林木梢叶资源,规模开发绿色饲料,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并以此为依托,适度开展综合性开发利用研究。

  广西荒山草坡资源丰富的市、县,应注重以此为平台,因地制宜地开展大规模利用和转换太阳能资源的规划和研究,尽可能多渠道、多层次地充分开发这一相对充裕的优质资源。如上世纪90年代河池的百万头山羊养殖计划,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大规模开发尝试。通过市域、县域规模的整体规划,有计划地对宜农、宜草、宜林、宜牧的不同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整合科研力量,不断研究推广光热资源转换效率高的农林草良种,拓展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推出各种有效利用绿色资源的新产品和畜牧肉食皮革产品,部分替代饲料粮以至口粮,减轻对粮食的需求压力和耕地的耕作强度。

  在省一级的层面上,除了对市县提供强有力的科研开发和规划指导外,还可进行更高层次的产业布局研究和规划。如针对广西亚热带光热气候特点和丰富的秸秆和绿色植物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禽畜,降低畜牧业中耗粮较多的生猪饲养比例,并积极推广以绿色生物精粗饲料取代饲料粮。大力开发新的综合利用渠道,延伸拓展产业链,进行肉食品、皮革产品、绿色植物食品、药品的研究和生产,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抓好超前性科学技术研究和超前评估规划。广西糖料蔗的种植成为农民开发旱地、闲散土地的重要方式,种植面积已为全国第一,蔗糖产量也占全国糖产量的60%多。但广西的蔗糖产业仍以生产原糖为主,高端产品不多,开发水平不高,农民收益受糖价起伏影响很大,处于弱势状态。而以甘蔗为原料开发生物质燃料的成本是相当低廉的,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如据专家介绍,有关各国生物质燃料开发成本分别为:巴西(以甘蔗为原料)0.19美元/升;美国(以玉米为原料)0.45美元/升;欧盟(以小麦为原料)0.55美元/升;中国(以玉米为原料)0.8美元/升。如果在保障国家计划要求的前提下,开展以甘蔗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开发研究,并与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为互补,可以充分发挥广西的比较优势,有着光明的大规模开发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药品的需求日益丰富多样,这也给绿色植物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市场上众多热销的保健品及相当部分的药品,就是以绿色植物资源为原料。如果加大对这一资源的科研和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可以进一步充分开发广西的绿色资源优势,形成一个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都相当高的新兴产业。


特种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