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养殖人社区养殖人家园欢迎您!
有问必答!
36名中大专畜牧专业版主为您排忧解难!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中国养殖人社区【水产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论坛】对虾养殖技术论坛 → 中国对虾养成技术

发酵床养猪养鸡养鸭网 养殖业新闻与市场动态 养殖路上与养殖日记 廉价饲料利用技术 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 养鸡与鸡病防治技术
养鸭与鸭病防治技术 养鹅与鹅病防治技术 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 特种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淘宝安全购买万种养殖产品 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

  共有100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中国对虾养成技术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紫媛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养殖爱好者 贴子:95 积分:138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11/5 12:12:00
中国对虾养成技术  发贴心情 Post By:2010/11/11 15:49:00

养殖条件

  养虾场选择在风浪小、流畅的内湾及河口沿岸的潮间带及盐碱地区;池底以不渗水的粘土、沙质粘土或砂质壤土为宜;海区盐度在5-35‰,无工业污染,池塘以20-30亩、水深2米左右为宜。

  虾苗运输

  虾苗运输可采用陆运、水运和空运。运输容器主要以布和塑料袋较方便,放苗密度视虾苗大小,运输时间长短和水温高低而定,一般运10cm虾苗时间6小时左右,采用1m帆布桶(约1/3水),密度为20-30万尾,采用充气尼龙袋密度为0.6-1万尾/袋,注意避免炎热中午运输,做到防晒、防雨。

  中间养殖

  是指培养大规格虾苗,把人工培育的仔虾培养到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时,再进行放养。目前普遍采用塑料大棚暂养,以便提早放苗。中国对虾多是培养到体长2-3厘米,这样养成时的成活率一般都在80%以上。

  饵料

  仔虾培育期的饵料以鲜贝肉、小杂鱼肉为最佳,将上肉、鱼肉磨碎、经洗涤后投入池中,日投饵量在仔虾重量的200-300%。

  对虾的食性非常广,因此可作为对虾的饵料也相当多,如贝类、甲壳类各种鲜杂鱼、冷冻鱼、干杂鱼、鱼粉以植物性饲料如花生饼、豆饼、面筋麸皮、米糠等。此外海洋酵母、啤酒酵母、各种血粉、卤虫卤粉和人工配合饵料等均可作为对虾饵料。

  目前由于对虾病毒性病害频生,且流传广,传播时间长,对虾饵料的要求有所提高,多采用人工配合饵料。

  病害防治

  对虾养殖在全国治海,由于养殖历史长,养殖规模大。因而养殖病害也相当多,特别是九三年对虾病毒性流行病的持续发生,其传播之快死亡率之高,几乎使对虾养殖频临绝迹。下面仅能就中国对虾养殖病害作综述并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病。

  1)病害类型:

  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病、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几乎肠孤病毒状病毒。

  ②细菌性虾病,红肢病(红腿病)、烂眼病、烂鳃病、褐斑病(甲壳溃肠病)、气单胞菌病、丝状细菌病、白黑斑病。

  ③真菌性虾病:白斑病。

  ⑤非寄生性虾病:肌肉坏死病、痉挛病、软壳病、黑鳃病。

  2)几种主要病例:

  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病(PCBV病)

  病源:中国对虾杆状病毒.

  病状:病虾首先停止吃食,行动迟缓,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

  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中国对虾、糠虾期幼体到成虾,93年月月中旬在福建首先发生,很快蔓延到全国,一般虾池发病2-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虾死亡。

  防治:所有对虾的病毒病至今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

  ②红腿病(红肢病)

  病源:主要为副溶器孤菌和鳗孤菌,还有溶藻孤菌。

  病状: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色,特别是游泳足最明显;头胸中的鳃区是浅黄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有的则在水中旋转活动或上下垂直游动,停止吃食,不久就死亡。

  流行情况:红腿病流行在全国沿海各养虾地区,主要发生在中国对虾,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对虾养成期除杆状病毒病以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

  治疗:A、氟哌酸0.05%或土霉素0.2%混入饲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天。B、大蒜按饲料重量的1 -2%,去皮捣烂、加入少量清水搅匀,拌入配合饲料中,待药液完全被吸入以后,即可投喂,连续3-5天。C、在口服上述药物同时,可用漂粉精0.3- 0.5ppm或三氯异氰尿酸0.2ppm或漂白粉1-2ppm全池拨洒效果更好。

  ③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缘毛目纤毛虫的固着亚目中的许多种类。

  病状:病虾游动缓慢,摄食能力降低,生长发育停止,不能脱皮,就更促进了固着类纤毛虫的附着和增殖,结果会引起对虾大批死亡。

  流行情况:对虾养成期的主要病原是聚缩虫,故又称聚缩虫病,多发生在有机质多的池水中。

  防治:1)发生聚缩虫病一般采用大量换水的办法解决。

   2)可用茶粕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0-15ppm的浓度。


养鹅与鹅病防治技术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