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养殖人社区养殖人家园欢迎您!
有问必答!
36名中大专畜牧专业版主为您排忧解难!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中国养殖人社区【水产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论坛】罗非鱼养殖技术论坛 → 羅非魚疾病及其防治

发酵床养猪养鸡养鸭网 养殖业新闻与市场动态 养殖路上与养殖日记 廉价饲料利用技术 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 养鸡与鸡病防治技术
养鸭与鸭病防治技术 养鹅与鹅病防治技术 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 特种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淘宝安全购买万种养殖产品 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

  共有41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羅非魚疾病及其防治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方益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贴子:1303 积分:784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3/24 12:58:00
羅非魚疾病及其防治  发贴心情 Post By:2013/10/17 14:31:00

一、細菌性疾病

(一)粘細菌性疾病

        粘細菌性疾病(Myxolacteria)屬水生細菌,經常在魚類的皮膚中發現,有幾種粘細胞在惡劣水質環境容易引起魚病致病,在高溫或低溫的環境下,皮膚損傷,池塘淤泥堆積過多而導致水質惡化以及缺乏過濾裝置的循環水系統的水質含氨量高等因素,都會導致羅非魚感染粘細菌疾病。

        柱狀屈撓桿菌(Flexibaeter columnaris)是羅非魚養殖最常見的粘細菌病的病原體。此病的發生通常與水溫高有密切關係,由病原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膚外傷呈不透明的白色,在魚背部形成馬鞍形的白灰色表皮壞死,並呈現出血性的徵狀。傷口迅速發展成漏斗狀的潰瘍,病魚體呈深黑色,游泳緩慢,不久便死亡,由粘細菌感染的鰓病,是羅非魚幼魚常見的疾病,病魚鰓絲佈滿由致病菌分泌的大量黏液,導致氣體交換困難和呼吸機能障礙,最後引起魚類死亡。由粘細菌感染引起的鰓病和背鰭腐爛病,通常與低溫有密切關係,Avault等(1968)指出,在羅非魚越冬時須保持水溫14℃以上,方能預防粘細菌病的發生。

(二)出血性敗血病

        出血性敗血病是羅非魚養殖最常見的細菌性疾病,並引起魚類的大量死亡。經常發現由於引進帶有病菌的魚類而導致疾病的傳播感染,但是池塘水質環境條件惡化,更是造成羅非魚感染出血性敗血病的主要原因。

        出血性敗血病的病原體是嗜水氣單孢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此病的病魚通常體呈黑色、食慾不振、成群地聚集在池塘出水口緩緩地游動,病魚體表有潰瘍、胸鰭和腹鰭背部以及眼框均有出血部位。病魚肝臟呈灰白色,有時在肝臟和腹膜上還出現有病灶性的出血徵狀,病情嚴重的還發現肝臟、心臟和骨骼肌肉呈現出血性壞死現象,在運輸過程造成的外傷、營養不足、受寄生蟲感染而引起的組織創傷,以及過度施肥而引起水質惡化等,都是誘導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由感染遲鈍愛德華氏桿菌(Edwardsiella tarda)引起的疾病在工廠化密養系統的羅非魚養殖中是一個棘手的魚病問題,在高密度放養的循環水系統養殖羅非魚過程中,看來難以對這種由愛德華氏桿菌感染引起的,帶來大量死亡的魚病徹底根治,用羥四圜素或磺胺藥製成的藥餌投餵進行治療,雖然對病情有一定的控制,但是停藥後疾病很快便會複發,要經常在養殖池中將明顯帶有病徵的、生長緩慢消瘦體呈黑色的病魚取出淘汰,保持良好的水質以及按規定標準進行投餵,都是預防發病和減少死亡的最佳方法。

(三)細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1.池水消毒:用0.5~1ppm喃唑酮全池遍灑消毒,每天一次,適用2~3天,或用漂白粉或二氯異氰尿酸鈉按1ppm的濃度全池消毒連續3~4天。

        2.每100公斤魚重量用30克喃唑酮或磺胺甲基嘧啶,加入5克維生素C,混入飼料中投餵(製成顆粒飼料更好)每天1次,連續5~7天。

        3.用大蒜防治羅非魚細菌性疾病有一定的療效,大蒜的鱗莖(蒜頭)中含有一種稱為大蒜氨酸(Alliin)的物質,它經過大蒜酵素的作用,分解產生蒜素(Allicia)、丙酮及氨,蒜素是一種具有強烈蒜臭的無色油液體,對革蘭氏陰性細菌生長繁殖有抑制作用。用量:每100公斤魚用大蒜500克搗爛,混入豆麵粉和玉米粉10公斤,壓成顆粒飼料投餵,連續投餵5~7天。

        4.越冬池和養殖池要徹底清理淤泥,並用生石灰按每畝平均水深1米用量150公斤,全池遍灑消毒,並排乾池水,陽光曝曬,以殺死藏在池底的病原菌。

        5.放養在越冬池或池塘前的羅非魚病,要用3~4%食鹽溶液浸浴5~10分鐘。

        6.加強越冬池的飼養管理,水溫要保持在20℃以上,應經常換水,保持池水水質清新良好,設置增氧機,保持池水充足含氧量。根據水中pH值,定期施放石灰水,使水質保持弱鹼性(pH8.0~8.5)。

二、水霉病

        水霉病是由水霉菌(Saprolegnia)寄生在羅非魚表皮內引起的。霉菌初從魚體傷口侵入,吸取皮膚中的養料,向內深入肌肉生長,向外長成綿毛狀菌絲 ,以後魚體由於長滿菌絲 ,游動遲緩,食慾不振,終至死亡,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亦容易患此病,在華南地區,早春、晚冬是水霉病流行最嚴重的季節,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捕撈和搬運操作不小心,造成表皮損傷,以致水霉菌侵入傷口大量繁殖所致,在低溫季節凍傷皮膚,亦容易感染水霉病,死亡率極高。

        防治水霉病要以預防為主,越冬池和養殖池(特別是高密度循環水系統水池)放養前要清除淤泥,用生石灰清糖消毒(每畝1公尺用150公斤),在放養前,用3%食鹽溶液或3ppm二甲基藍溶液進行魚種浸浴5分鐘。在捕撈、搬運魚種時要格外仔細小心,勿使魚體受傷。在以色列,原則上在每年10月份至翌年5月份期間 ,儘量避免在池塘捕撈和搬運羅非魚,以免使魚體受創傷而感染水霉病(sprig.1971)若發現羅非魚或受精卵感染水霉病,可用孔雀石綠67ppm濃度,浸浴5~10分鐘,或用二甲基藍2~3ppm的濃度,全池潑灑,每隔3~4天再潑灑一次。

寄生蟲性疾病

(一)寄生性原生動物

(1)小瓜蟲病

        小瓜蟲病是由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cics multijiliis)引起的。Paperna (1970)首次報導非洲東部野生的羅非魚感染小瓜蟲病,這是由於從外地引進能攝食蚊子的黑摩麗魚(Mollienesia spheenops),而這種魚類帶有小瓜蟲病原體而傳播給羅非魚所致。Broch等(1955)報導小瓜蟲傳入夏威夷群島是由於從新加坡引進帶病的莫桑羅非魚(Sarotherodon mossambica)而引起的,這表明小瓜蟲病通過魚類,引起帶入的情況是相當嚴重的,因此,必須在魚類進口之前,要實行嚴格的檢疫,並實施諸如福爾馬林藥液浸浴。多子小瓜蟲生長繁殖最適宜的水溫為20℃~24℃ (Meyer 1970),因此,在熱帶地區,發生羅非魚大量流行小瓜蟲病的機會可能比較少,然而,在亞熱帶地區,當春季的水溫特別對小瓜蟲的繁殖有利 ,羅非魚患小瓜蟲病便成為棘手的問題,尤其是在高密度養的循環水系統中,發現羅非魚患小瓜蟲病更為嚴重,當魚類大量感染小瓜蟲時,肉眼可見病魚的體表、鰭條和鰓絲上,佈滿白色小點狀囊胞,由此稱之為白點病,嚴重感染時,由於蟲體侵入魚的皮膚和鰓的表皮組織,引起宿主的病灶部位組織增生,並分泌大量黏液,形成一層黏膜覆蓋在病灶表面,鰭條亦發現有腐爛。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按常規藥量:1畝1公尺水深用生石灰150公斤)殺死藏在淤鴻中的寄生蟲孢囊。

        2.合理掌握放養密度,尤其在春季期間,避免高密度放養,並且保持充足溶氧量和良好水質。

        3.發現病情時,用硝酸亞汞2ppm濃度進行病魚浸浴,水溫15℃以下時,浸浴2~2.5小時;水溫15℃以上時,浸浴時間為1.5~2小時。為防止池水有小瓜蟲幼體,必要時可進行硝酸亞水藥液的全池潑灑,濃度為0.3~0.5ppm。

(2)車輪蟲病和斜管蟲病

        車輪蟲(Trichodina spp)病和斜管蟲(Chclodonella spp)是羅非魚幼魚常見的疾病,這兩種寄生性纖毛蟲均寄生在魚的皮膚、鰭條和鰓絲上,魚類大量感染時,體色變黑、食慾不振、游動緩慢,鰓絲的粘液大量分泌,鰓上皮細胞增生,大量寄生時會影響鰓的呼吸作用,最後導致窒息死亡。

        Sommerville報導加利略羅非魚(S. galilaeus)嚴重感染斜管蟲病是由於長期在靜水中養殖,不經常換水,營養不良,體質虛弱等因素所致。

        Fryer葉(1972)認為,感染有車輪蟲的雌性羅非魚,在口孵受精卵期間,有可能將車輪蟲傳播給剛孵化的幼魚。Sarig (1975)報導在加州納發現養殖的羅非魚,特別是幼魚階段大量感染車輪蟲病,並導致大量死亡。Guerrero指出,經激素性轉換處理的莫桑羅非魚幼魚,發現很容易患車輪蟲病。

防治方法

        1.放養前,池塘進行常規的生石灰清塘消毒,有條件最好清除淤泥和曝晒池底,以殺死寄生蟲的孢囊。

        2.定期檢查病情,及時治療,發病池可用0.7ppm硫酸銅,或0.5ppm硫酸銅與0.2ppm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病情嚴重時,可連續施藥2~3次。

        3.羅非魚苗放養前,如發現感有車輪蟲和斜管蟲,可用8ppm的硫酸銅藥液浸浴,時間為20分鐘。

(二)寄生性蠕蟲

(1)單殖吸蟲病

        單殖吸蟲病主要是由兩種寄生蟲,即指環蟲(Daetylogyrus spp)和三代蟲(Gyrodactylus spp)引起的。單殖吸蟲主要寄生在羅非魚的鰓和皮膚上。指環蟲寄生在羅非魚經常在非洲以及諸如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發現(Duncan等,1973)。三代蟲在非洲是常見的羅非魚疾病。Fryer等(1972)報導在烏干達的池塘養殖的羅非魚因患三代蟲而大量死亡,病魚眼睛附近發現大量感染三代蟲,角膜嚴重地受到損害。在肯尼亞,發現在高密度養殖的羅非魚因大量感染三代蟲而死亡,特別是經過長時間的運輸後的羅非魚,體表受傷感染寄生蟲所致,運輸兩週後死亡率可達到最高峰,5~6週後,死亡率逐漸減少,在高密度放養的水泥池中,養殖體質虛的幼魚,最容易感染各種單殖吸蟲病。

        單殖吸蟲頭都具有錨鉤和邊緣小鉤鉤附在鰓絲和皮膚上,造成鰓組織和表皮組織的損傷,刺激鰓組織分泌大粘液,鰓絲腫脹,嚴重影響魚類的呼吸作用,使魚窒息死亡。

        單殖吸蟲病往往與車輪蟲病、斜管蟲病併發。發病季節主要在春季和越冬,羅非魚幼魚感染本病較多,並引起大量死亡。

        單殖吸蟲病的防治,可用0.3ppm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續2-3次,有良好的療效,在放養前,特別在高密度放養的循環水系統的水池,要排乾水池,用生石灰進行清塘消毒,在羅非魚苗運輸時,要小心謹慎,盡量避免魚體受傷。

(2)複殖吸蟲病

        羅非魚複殖吸蟲病主要由彎口吸蟲(Clinostomes)、匙形複口吸蟲(Diplostomum spathaedeum)和鉤單睪吸蟲(Haplorchis pumilio)的感染所引起的。

        複殖吸蟲病嚴重感染時會引起養殖的羅非魚大量死亡,在其生活史中包括有三個宿主,即第一中間宿主-椎實螺、第二中間宿主-魚類和最終宿主-食魚鳥類(鷗鳥),複殖吸蟲的成蟲寄生在鷗鳥的腸道中,成熟後將蟲卵隨鳥糞排出落入水中,孵出毛蚴後,便鑽進椎實螺中發育成胞蚴,胞蚴通過無性繁殖又發育無數的尾蚴,尾蚴離螺後進入作為第二中間宿主的魚類。它從皮膚鑽入,通過血液循環到達魚眼的水晶體,逐漸發育成囊蚴,鷗鳥吞食感染有囊蚴的魚類後囊蚴在鳥類腸道中發育成成蟲。

        羅非魚苗大量感染複口吸蟲的囊蚴時,離群獨游在水中表現出極度不安,病魚剖檢結果表明,在病魚頭部腦區和眼眶周圍呈現充血、發炎,病魚在水中失去平衡能力,臥於水面或頭部向下,尾部向上,身體呈彎曲狀,食慾不振,離群獨游,短期內發生大量死亡。慢性感染時,病魚眼球混濁,嚴重時眼球脫落成瞎眼。

        屬異形吸蟲科(Metarcercerial)的單睪吸蟲屬廣泛分佈在菲律賓、以色列、非洲、印度、埃及、中國、和日本等地。單睪吸蟲經常在上述各國的包括羅非魚在內食用淡水魚類發現。

        Witenberg (1929)首次在巴勒斯坦的羅非魚中發現感染有鉤單睪吸蟲(Haplorehis pumilio),Sommerville最近在肯尼亞的高度密養的循環水系統養殖斯氏羅非魚(S. spilurus)的水池和排水溝中,大量發現有作為單睪吸蟲的中間宿主-瘤擬黑螺(Melanoides tubereulata),實驗結果表明,斯氏羅非魚苗的大量死亡與黑螺的大量繁殖有密切關係,因為黑螺內發現有大量吸蟲的胞蚴,胞蚴鑽進羅非魚皮膚,最後在魚眼球中發育成囊蚴,導致眼球受嚴重創傷而死亡。

        Paperna (1960)報導,異形吸蟲不僅在中東地區感染羅非魚,而且,在埃及和以色列,異形吸蟲也是人類和犬類的常見寄生蟲。

防治方法

        羅非魚大量感染複殖吸蟲囊蚴時,就難以治療,因此,必須來取以預防為主,祇要設法各國擊破其生活環節,才能有效地根治複殖吸蟲病。

        1.椎實螺和瘤擬黑螺是複殖吸蟲的中間宿主,要設法殺水中各種螺類,在魚苗放養之前,池塘和排水溝要排乾水,用生石灰徹底將螺類毒殺,生石灰用量為每畝深1米,施放100~125公斤。

        2.在發病池塘,可用0.7ppm硫酸銅溶液全池潑灑,24小時內連續施藥2次,以殺死椎實螺。

        3.誘捕椎實螺,方法是用水草扎成把狀,放入池中,翌日取出,讓附在水草內的螺類置太陽下曝曬,以殺死椎實螺,可重覆多次,儘量清除池中的螺類。

        4.槍擊或嚇走鷗鳥,由於帶有吸卵蟲的鷗鳥有可能將吸卵蟲隨糞便落入池塘中而造成魚類感染,因此要設法槍擊或嚇退之,以減少吸蟲傳佈機會。

        5.藥物治療,用二丁基氧化錫,按每公斤魚體重用藥量0.25克,混入飼料中投餵,連用5天。

(三)寄生性甲殼動物

        羅非魚感染寄生性甲殼動物並引起病變的主要有兩種,即:魚虱(Argulus spp)和錨頭騷(Lernaea spp) Fryer (1968)等報導在尼日利亞,以色列和馬拉維等國發現池塘養殖的黑邊羅非魚(Tilapia rendalli)因患錨實騷病而大量死亡。錨頭騷的頭部深深地插進了魚的真皮或肌肉組織,引起了一系列的壞死潰瘍反應,血液中出現白血球減少的現象,受錨頭騷感染而使魚體表呈現遍體鱗傷,使得病魚難以在市場出售,即使魚類感染少量的錨頭騷,使魚痛養難忍,活動不安,食慾不振,體質瘦弱,羅非魚錨頭騷(Lernaea tilapiae)主要寄主在馬拉維共合國湖泊的羅非魚,它感染在魚的口腔內,並穿刺在顎骨組織內,曾發現一尾羅非魚的口腔內感染有9條錨頭騷,寄生蟲感染之處都會引起嚴重的發炎和損傷,並且嚴重地妨礙魚類的攝食和影響羅非魚利用口腔孵化受精卵的作用。

錨頭騷的防治方法:

        1.徹底清塘消毒,按常規的生石灰用量,排乾池水,全池遍灑生石灰,以殺死水中錨頭騷幼蟲和蟲卵。

        2.魚種浸浴消毒,用33~100ppm濃度的高錳酸鉀(視不同水溫而定)浸浴放養的魚種,浸浴時間30~60分鐘,以殺滅寄生在體表的錨頭騷。

        3.發病池治療,用0.2~0.5ppm晶體敵百蟲藥液全池潑灑,或用農藥二溴磷,按0.12ppm濃度全池潑灑,1週後再換入新水,可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魚蝨(Argalus spp),與錨頭騷不同,它既可牢固地附著魚類的體表上,又能隨時可離開寄主在水中自由游動,因此,它可以任意從一個寄主轉移到另一寄主體上。魚蝨在池中產卵在植物莖葉、石塊、竹竿甚至在螺殼上,水溫25℃~30℃時需20天時間孵出幼蟲,幼蟲在水中游泳,遇到魚類即寄生在魚體表上發育至成蟲。

        羅非魚苗感染大量魚蝨時,呈現極度不安或在水中狂游,食慾減退,由於魚蝨用其鋸齒狀大顎撕破魚表,造成多處傷口潰瘍,傷口經常被細菌或水霉菌多種感染,從而加速病魚死亡。

魚蝨病的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消除池上附在植物莖葉、石塊、竹竿上的魚蝨卵塊。

        2.發病塘治療,用晶體敵百蟲0.3~0.5ppm的濃度,全池潑灑,每隔一週施藥一次,連續2次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欢迎您访问淘宝网畜牧产品销售量最大的网店——广西助农畜牧科技超市 http://shop60558384.taobao.com/
  
★您可以在本店购买到养殖上所需的90%以上的产品——兽药、饲料添加剂、保健剂、养殖器械、除四害产品、养殖科技图书和光盘等。
养殖业新闻与市场动态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