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养殖人社区养殖人家园欢迎您!
有问必答!
36名中大专畜牧专业版主为您排忧解难!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鹅与鹅病防治技术论坛】肉鹅养殖技术 → 鹅常见29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 (养鹅人分享)

发酵床养猪养鸡养鸭网 养殖业新闻与市场动态 养殖路上与养殖日记 廉价饲料利用技术 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 养鸡与鸡病防治技术
养鸭与鸭病防治技术 养鹅与鹅病防治技术 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 特种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淘宝安全购买万种养殖产品 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

  共有454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鹅常见29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 (养鹅人分享)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技术员B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贴子:2353 积分:25544 威望:1266 精华:0 注册:2007/9/10 9:53:00
鹅常见29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 (养鹅人分享)  发贴心情 Post By:2009/6/18 17:17:00

贴子已被锁定

鹅常见29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

1小鹅瘟

2鹅副粘病毒病

3雏鹅病毒性肠炎

4小鹅流行性感冒

5鹅大肠杆菌病

6鹅包涵体肝炎

7鹅鸭瘟病毒感染

8鹅传染性法氏囊病

9禽霍乱

10鹅沙门氏菌病

11葡萄球菌病

12肉毒梭菌中毒

13螺旋体病

14鹅口疮

15鹅曲霉菌病

16鹅球虫病

17鹅绦虫病

18鹅线虫病概述

19比翼线虫病

20毛滴虫病

21鹅羽虱

22维生素A缺乏症

23维生素B1缺乏症

24维生素D缺乏症

25鹅有机磷农药中毒

26鹅黄曲霉毒素中毒

27鹅硬嗉病

28中暑

29脚趾脓肿

1.小鹅瘟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细小病毒。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雏鹅,传染迅速,死亡率高。其特征性病变为严重的渗出性肠炎,肠粘膜脱落坏死,形成香肠样栓子,堵塞肠管。
一、病原
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鹅细小病毒。该病毒对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强,56℃能耐受3小时,PH3时仍稳定。对一些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鹅,其它禽类除番鸭外,均不易感。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在3—20日龄的雏鹅,20日龄以上鹅发病率较低,成年鹅感染后不发病,但可成为带毒者,将病毒通过种蛋传给下一代。患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0日龄内死亡率可达100%,15日龄以上发病较为缓和,部分可自行康复。但据近年报道,发病日龄已延至30—60日龄,甚至有73日龄的报道。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病鹅和带毒鹅是主要传染源。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工具等都是本病的传播途径。也可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本病流行有周期性,大流行后1—2年内不发病。
三、症状与病变
本病潜伏期3—5天,一周龄内雏鹅多不显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呈最急性型变化,表现精神沉郁、厌食、鼻流粘液,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食道膨大部中多有液体和气体,严重腹泻,排黄白色或绿色水样混有气泡的稀粪。死前常出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瘫痪等神经症状。病程通常为12—48小时。两周龄以上雏鹅多呈亚急性型,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呆立,拉稀、厌食。日渐消瘦,病程3—7天,少数病鹅可自然痊愈,但生长受阻。
最急性型病例病变不明显,除小肠粘膜充血或出血,胆囊肿大外,其它脏器无变化;10日龄以上且病程在2天以上的病雏鹅,肠道尤其是靠近卵黄柄和回盲部的肠段呈现典型的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的变化,体积比正常肠段增大2—3倍,质地坚实,似香肠样,肠内为坏死的肠粘膜、渗出的纤维素等凝固形成的栓子,栓子切面中心是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外层包裹着由坏死的肠粘膜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的厚层的灰白色伪膜。凝固栓子不与肠壁粘连,均易从肠道中取出。这是小鹅瘟特征性病变,但有些病例缺少这种典型变化,而是肠腔中充满粘稠的内容物,粘膜充血发红,呈卡他性炎症变化。其余的病变还有:肝脏肿大,呈深紫色或黄红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暗绿色胆汁等。
四、诊断
根据一般20日龄以内雏鹅发病其它家禽不发病的流行特点,呈现严重下痢有鼻液增多或从口角甩出的症状,肠道出现特征性的凝固栓子的特征性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需注意有的病例无凝固栓子形成,应多解剖几只病鹅。
本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雏鹅病毒性肠炎十分相似,不易鉴别,临床上可根据是否用过小鹅瘟疫苗或血清进行判断和区分;本病与鹅副粘病毒症状有相似之处(都腹泻、都是小鹅发生),但典型的病理变化不同,可以鉴别;必要时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或进行血清学检验。

五、防制
1、不从疫区购买鹅苗和种蛋,尽量自繁自养。
2、严格消毒制度,尤其对育雏和孵化用具的消毒。
3、免疫接种:
可于种鹅开产前15—30天用小鹅瘟鸭胚弱毒疫苗免疫,雏鹅可获坚强保护。或者于雏鹅卵3日龄内每只注射0.5毫升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一周后再用雏鹅专用小鹅瘟疫苗免疫一次。



2. 鹅副粘病毒病
本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新发生的一种雏鹅传染病,以精神沉郁、萎顿无力、蹲地、腹泻、体重减轻、仰头、软颈或扭颈为症状特征,主要感染60日龄以下雏鹅,尤以15日龄以下雏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
一、病原
病原体为禽Ⅰ型副粘病毒,该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用鸡新城疫弱毒疫苗Ⅰ系、Ⅳ系免疫可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不如鹅副粘病毒油乳剂苗保护效果好。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都能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特点
各种年龄的鹅都有易感性,但主要发生在15—60日龄的雏鹅,15日龄以下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致死率在90%以上,10日龄以下鹅则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达100%。随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
三、症状与病变
本病潜伏期2—6天,日龄小的潜伏期短,大的潜伏期长。症状为精神沉郁、萎顿、无力、常蹲地、体重减轻、少食或不食,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尤其在饮水后更明显,10日龄左右雏鹅常有甩头、咳嗽、呼吸道症状,腹泻,排白色、绿色、黄色、暗红色或墨绿色稀便或水样便。病程一般2—5天,耐过者6—7天开始好转,9—10天康复。
特征性的病变有:食道粘膜主要是下端有散在芝麻粒大小的灰白色或淡黄色易剥离的结痂,剥离后可见坏死斑点或溃疡;肠道粘膜有淡黄色或灰白色芝麻粒至蚕豆粒大纤维素性坏死性结痂,剥离后呈出血性溃疡面;脾肿大有芝麻粒至绿豆粒大灰白色坏死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这些坏死性病变具有诊断意义。其余病变还有:心肌变性;肝肿大瘀血,质地较硬;部分鹅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脑充血、瘀血。
四、诊断
根据典型的病理变化结合症状和流行病学情况,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本病的初期症状与病变易与小鹅瘟混淆,此时应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以便确诊。
五、防制
除做好疫病的一般防范措施外,本病主要的防制措施是预防接种。目前已有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可于每只雏鹅肌肉注射0.3毫升,注苗后6天,一般患病鹅即停止死亡。



3.雏鹅病毒性肠炎
本病是发生于30日龄内雏鹅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死亡率高及小肠的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是雏鹅的重大疫病之一。

一、病原
病原为腺病毒属的肠炎病毒。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60℃1小时仍有致病力,80℃5分钟可以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发生于3—30日龄的雏鹅,最早3日龄开始发病,10—18日龄达到死亡高峰,30日龄以后基本不发生死亡,死亡率25—75%,甚至100%。10日龄以后死亡的病例60—80%出现小肠的香肠样凝固性栓子。据四川省调查,成鹅鹅病毒性肠炎血清阳性率为30.44%—36.84%,说明此病传播相当广泛。
三、症状与病变
本病潜伏期3—5天,人工接种潜伏期2—3天或达5天。自然感染病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病例多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无前期症状,发病后即极度衰竭,昏睡而死或倒地两腿乱划,迅速死亡,病程几小时至1天。
急性型:病例多发生在8—15日龄,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行动迟缓,嗜睡,腹泻,排出淡黄绿色、灰白色稀便,常混有气泡,恶臭,呼吸困难,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而死,或抽搐而死,病程3—5天。
慢性型:病例多发生在15日龄以后的雏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间歇性腹泻,最后因营养不良衰竭而死。部分病例能够幸存,但生长发育不良。
特征性的病变在肠道,即小肠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凝固栓子,以及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凝固栓子出现在感染第14天以后死亡的病例(慢性型);而染后第4天死亡的雏鹅只有各小肠段的严重出血,粘膜肿胀发亮,蓄积大量粘液性分泌物;第7—12天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除严重出血外,粘膜上开始出现少量黄白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有少量成片肠上皮细胞的坏死物。凝固栓子主要出现在小肠后段至盲肠开口处,有两类:第一类栓子初期直径较细,约0.2厘米,长度可达10厘米,随病程的延长,栓子的直径可增至0.5—0.7厘米,长度增至约20厘米,使肠管膨大至正常的1—2倍,肠壁菲薄,透明度大增。栓子质地紧密,多数为一段,少数出现两段的,切开可见有两层结构,外层为坏死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混杂凝固成的暗灰白色的厚层假膜,中间是干燥密实的肠内容物。第二类栓子较细,直径在0.4厘米以下,呈细圆条状,但长度较长,可达30厘米以上,它是由坏死的肠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两类栓子与肠壁都不粘连,容易取出。
其它脏器及组织的病变均无特征性,可见肝脏瘀血、出血;胆囊明显肿胀、扩张,是正常的3—5倍大,充满深墨绿色胆汁;肾脏充血和轻微出血;皮下充血、出血;胸肌和腿肌出血呈暗红色;个别早期病例心外膜充血或有小出血点。
四、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情况,症状和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特征性病变出现较晚,故对发病早期的最急性、急性型病例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本病的症状和特征性病变与小鹅瘟很相似,可通过了解种鹅是否用小鹅瘟疫苗免疫过,病雏是否用小鹅瘟血清预防过加以判断。有条件的,应作血清学检验(琼扩试验)或作病毒的分离鉴定。
五、防制
防制措施为不从疫区引鹅,坚持兽医卫生的消毒制度等,但最主要的在于免疫接种。
四川农业大学培育和制造有CN40弱毒疫苗,口服免疫1日龄雏鹅,3日后即有85%雏鹅可获得免疫力,第5天雏鹅可获坚强免疫力,免疫期30天以上,1次免疫即可使雏鹅不再感染。亦可用高免血清预防与治疗,对1日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高免血清0.5毫升,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对出现症状的雏鹅群,每只皮下注射1—1.5毫升高免血清,治愈率为60—100%,保护率达100%。



4.小鹅流行性感冒
小鹅流行性感冒,又称为小鹅传染性气囊炎、小鹅渗出性败血症,主要是20日龄左右的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鼻腔流出大量的分泌物,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100%。
一、病原
病原为鹅渗出性败血杆菌(又叫败血志贺氏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该菌对热的抵抗力极弱,56℃5分钟即可致死。
二、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只鹅易感染,在流行初期,主要是1个月内的小鹅发病,其中20日龄左右雏鹅最易感,至后期成鹅也可感染。病鹅和带菌鹅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均是传播媒介。本病常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长途运输、气候巨变、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症状与病变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约12小时以内。患鹅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松乱,喜蹲伏,常挤成堆。病雏从鼻孔流出多量浆液性鼻汁,频频摇头,致鼻汁四溅,或将头颈后弯,在身躯前部两侧羽毛上擦拭鼻液,使雏鹅的羽毛湿脏。进而呈现呼吸困难,并发生鼾声,站立不稳,行动摇晃。后期出现腹泻、脚麻痹不能站立。病程2—5天。
病变为全身败血症变化,可见鼻腔、喉、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多量的浆液或粘液,肺脏、气囊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皮下、肌肉、肠粘膜出血。肝、脾、肾肿大瘀血,脾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有的病例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四、诊断
根据流大量鼻液的临床症状、全身败血性病变和部分脏器的纤维素性炎症,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通过细菌学检查可以确诊。
五、防制
除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和环境条件外,可用药物防治或现场自制灭活菌苗进行预防。多种药物对本病有效。
①2%环丙沙星预混剂250克,均匀拌入100千克饲料中或用0.05—0.1%氟哌酸混饲,连喂2—4天。
②氯霉素注射液:每只雏鹅肌注12—15毫克,每日2次,连用2天。
③在多发地区,有条件的饲养场可现场自制灭活菌苗,肌注或口服,效果良好。



5. 鹅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鹅的急性传染病。2周龄以内鹅多发,呈急性败血症;成鹅也可感染,为卵黄性腹膜炎,并且较强的传染性,产蛋停止,流行才告终。
一、病原
病原为埃希氏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杆菌,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干燥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对热和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都能很快使之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点
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与健康鹅的肠道中,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约占10—15%,在鹅抵抗力正常的情况下不能发病。当外环境突变或饲养管理不当与生病等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感染发病。病鹅和带菌鹅是主要传染源,粪便污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和孵化用具等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种蛋的污染主要被带菌母鹅或产蛋箱、孵化器污染。雏鹅的发病与饲养管理不良、天气不好、VA缺乏等密切相关。成年母鹅的发病与产蛋期相关,往往产蛋初期零星发生,产蛋高峰期发病最多,产蛋停止本病也停止发生。产蛋母鹅的病死率可达100%。公鹅的感染与配种有关,鹅群的发病数越高,公鹅的感染率也越高,说明交配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三、症状与病变
症状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急性型为败血型,发生在雏鹅及部分母鹅。病雏表现精神不振,缩颈,呆立,排青白色稀便,食欲减少,饮欲增加,干脚。特征性症状是结膜发炎,眼肿流泪,上下眼睑粘连,严重者见头部、眼睑、下颌部水肿,尤以下颌部明显,触之有波动感。多数患鹅当天死亡,有的达5—6天死亡。成鹅表现为体温升高1—2℃,食欲废绝,渴欲增加,迅速死亡。慢性型病程一般3—5天,有的长达10余天。病母鹅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喜卧,常在水面漂浮或离群独处。气喘,站立不稳,头向下弯曲嘴触地,腹部膨大。排黄白色稀便,肛门周围有污秽发臭的排泄物,混有蛋清,凝固的蛋白或卵黄小块。患鹅脱水,眼球下陷,喙、蹼干燥,发绀,最后因衰竭死亡。耐过者不能恢复产蛋。公鹅主要表现生殖器症状,阴茎红肿、溃疡或结节。病情严重者,阴茎表面布满绿豆大小坏死灶,剥去痂块露出下面的溃疡灶,阴茎无法收回,丧失交配能力。
雏鹅肿头症是特征性病变,可见头部、下颌部的皮下组织水肿坏死,似胶冻状,并有多量的黄色液体浸润;眼结膜充血、出血,眼睑肿胀粘连;脑、肺、肠粘膜充血、出血,肝、脾肿大;个别见气囊炎和心包炎。成年母鹅特征性病变是卵黄性腹膜炎,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腥臭的混浊液体,常混有破损的卵黄,各脏器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肠系膜互相粘连,肠浆膜上有出血小点,卵巢变形萎缩,呈灰色、褐色或酱色等。卵黄在腹腔内积留时间较长者,可凝固成硬块。输卵管发炎,内有小出血点和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管腔内含有破碎的小块蛋白、蛋黄等。病鹅尸体消瘦,气管内有黄白色泡沫样渗出物,肝肿大质脆、瘀血,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及灰黄色坏死点。公鹅病变局限于外生殖器部分,可见肿胀、坏死、溃疡等。
四、诊断
成鹅发病根据特征性病变及流行特点即可确诊,但雏鹅毛发病常缺少特征性病变,需做病原分离鉴定方能确诊。
五、防治
1、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如保持清洁卫生、良好通风、适当饲养密度及适宜温度,饲料饮水质好充足等。
2、鹅舍定期消毒,种蛋、孵化器切实消毒。
3、公鹅在本传播上起重要作用,在配种前应逐只检查,凡外生殖器有病变的一律淘汰,不能种用。如确需使用的,应每日用消毒药清洗创面,同时全身使用抗菌素,治愈后再用。
4、有条件的,可用发病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制成多价灭活苗,对母鹅进行免疫;或对病鹅群免疫,以及早控制疫情。
5、发病鹅应立即隔离,用药物治疗。可用:氯霉素按40毫克/千克体重混饲,连喂4天;或肌注,按60—80毫克/次,日2次,连用3—4天;土霉素35毫克/千克体重,混饲,连用5天;环丙沙星,按0.05%混饲。




6.鹅包涵体肝炎
鹅包涵体肝炎又称腺病毒性肝炎,是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除鹅外,其它禽类都可感染。其特征为肝脏发生脂肪变性与坏死和肝细胞内出现包涵体。
一、病原
病原为禽腺病毒,该病毒对外环境有一定抵抗力,但一般消毒药仍能将其杀死。本病毒与鸡腺病毒同属Ⅰ群腺病毒,但与已知的鸡的血清型无关。
二、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的流行病学尚不十分清楚,自然途径感染往往不能致病,当注射感染时表现出致病性,说明感染途径的重要或需其他因素协同才能致病。本病可水平和垂直传播,鹅感染后可长期带毒,间歇性排毒。继发细菌感染时可提高发病率与死亡率。
三、症状与病变
本病潜伏期短,约为48—72小时。常未见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可见病鹅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翅膀下垂、羽毛蓬乱、腹泻、排白色水样便、贫血、脸部苍白、多呈急性死亡。
病变可见贫血,皮下组织和肌肉水肿,骨髓呈灰白或黄色,血液稀薄。特征性病变为肝脏明显肿大,边缘钝圆,质脆,表面和切面上可见大小不一的黄白色坏死灶,脾、肾轻度肿大,色泽变淡。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核内有包涵体。
四、诊断
根据腹泻、贫血等重要的症状,肝脏肿大、质脆、黄染及包膜下有血斑和血肿,肝实质内黄白色的坏死灶,骨髓呈黄色和胶冻样变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见到肝细胞核内包涵体可以确诊。
五、防制
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可喂给病禽VC和VK,能使损失降低,方法是将VC针剂(2毫升、0.1毫克)、VK3与VK4针剂(1毫升、4毫克)、庆大霉素(2—4万单位)各1支,溶于1000毫升冷水中,让病禽自由饮用,连饮3天。重症病禽可同时肌注庆大霉素2毫克,早晚各1次。同时应做好隔离、消毒工作,改善饲养条件,消除应激因素。




7.鹅鸭瘟病毒感染
本病又称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以高热、流泪、头颈肿大,泄殖腔溃烂,排绿色稀便和两腿发软为特征。本病在过去只有少数病例与报道,但近年来在广东、广西和海南已逐渐发展为地方性流行。
一、病原
病原为鸭瘟病毒。该病毒对热、干燥、直射阳光及一般消毒药均敏感。
二、流行特点
病鸭、病鹅及其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途径,被污染的水体以及饲料、饮水、用具等均是本病传播媒介。病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眼结膜、吸血昆虫叮咬感染。
自然情况下,都是发病鸭密切接触情况下感染发病,先鸭群发生,后鹅群感染。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鹅均可发病,但以15—50日龄的鹅易感性高,死亡率达80%左右;成鹅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环境条件而定,一般10%左右,但在疫区可高达90%—100%。
三、症状与病变
病初体温升高到42℃—43℃,精神萎靡,食欲废绝,两脚发软,伏地不起,翅膀下垂。一个特征性症状是眼睑水肿、流泪,眼周围羽毛湿润。结膜充血、出血。另一个特征是头颈肿大,鼻孔流出多量浆液、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常仰头、咳嗽。腹泻,排黄绿、灰绿或黄白色稀便,粪中带血。肛门水肿,泄殖腔粘膜充血、肿胀,严重者泄殖腔外翻。患病公鹅的阴茎不能收回。倒拎病鹅时,可从口中流出绿色发臭粘稠液体。一般2—5天死亡,有的病程可延长。成年鹅多表现流泪、腹泻、跛行和产蛋率下降。
全身浆膜、粘膜、皮肤有出血斑块。眼睑肿胀、充血、出血并有坏死灶。口腔及食道有灰黄色假膜或出血点,嗉囊与腺胃交界处呈现环状色带或黄色假膜,假膜下是出血斑或溃疡。肌胃角质膜下、腺胃粘膜有出血斑或点。肠粘膜弥漫性出血,尤以十二指肠为甚。小肠集合淋巴滤泡肿胀,或形成钮扣状固膜性坏死。直肠后段斑驳状出血或形成连片的黄色假膜。泄殖腔充血、出血、水肿。粘膜表面覆盖有不易剥离的灰绿色坏死结痂,用刀刮有磨砂感。其余尚有心、肝、肾表面出血;肝表面有灰黄或白色坏死灶;脾不肿大,呈斑驳状变性;法氏囊水肿、出血等。
四、诊断
根据症状和特征性病变可以作出诊断,初发地区需作病毒的分离鉴定。
五、防治
1、不从鸭瘟疫区引鹅;鹅与鸭分群饲养,避免同饮一池水。

2、严格消毒制度,对鹅舍、运动场、水池等定期消毒。
3、受威胁区、疫区的鹅,应用鸭瘟弱毒苗预防接种,方法是:15日龄以下雏鹅用鸭的15倍剂量;15—30日龄雏鹅用20倍剂量;30日龄以上鹅用25—30倍剂量。
4、对发病鹅群,在采取隔离、消毒措施的同时,用上述剂量的鸭瘟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对病鹅应多喂青料,少喂粒料,同时用口服补液盐代替饮水,连饮4—5天,并在饲料中适当增喂维生素和抗菌素,以增强抗病力,预防继发感染。



8.鹅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原仅发生于鸡,鹅、鸭不能感染发病。但自1992年以来,我国已陆续有鹅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报道,并经病毒分离鉴定及使用鸡传染性法氏囊血清治疗,证明鹅可以感染本病。
一、病原
病原为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其特性与抵抗力均与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相同。
二、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20—32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与鸡群频繁接触的鹅群。本病发病急剧,传播迅速,发病率100%,死亡率41—50%。
三、症状与病变
病雏精神、食欲减少,怕冷聚堆,不愿活动,全身不时震颤,强迫行走摇晃不稳,排白色水样稀便,便中混有多量的白色尿酸盐,肛门红肿,周围被粪便污染,病雏回头啄肛。后期病雏严重脱水、消瘦、排绿色粘性含有泡沫的稀便,体温下降,最后衰竭死亡。
病变可见尸体严重脱水;胸肌、腿肌呈多处点状或条纹状出血;腹腔积有多量半透明淡黄色液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粉红色出血带;腺胃粘膜有炎性变化,法氏囊肿大2—3倍,浆膜水肿,呈灰白色胶冻样、粘膜水肿,有多量小出血点或大的出血斑,并附有粘性黄色分泌物或黄色干酪样栓塞物,严重的病例,法氏囊浆、粘膜大面积出血,呈紫黑色或紫红色;肝肿大呈紫红色;脾略肿;肾肿大,表面可见出血点,有尿酸盐沉积;盲肠扁桃体有出血灶。
四、诊断
根据特征性的病变,结合症状和流行病学情况,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在初发地区,应做琼脂扩散的血清学试验,或分离鉴定病毒。
五、防制
发病后应采取隔离消毒等综合防制措施,同时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对鹅群紧急注射,无论发病与未发病,均肌注2—3毫升/只鹅。但须注意,本病有多个血清型,还有变异株和毒力超强株,有可能使血清或卵黄抗体治疗作用下降,因此,配合使用中西药治疗效果更佳。中药方剂有:板蓝根、黄芪各60克、淫羊藿30克共为末,每鹅0.5—1.5克。同时可配合使用病毒灵等抗病毒药,以及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9.禽霍乱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败,是鸡、鸭、鹅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一、病原
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为卵圆形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美蓝或姬姆萨染色后,菌体有两极浓染的特性。该菌在外环境中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特点
病禽和带菌家禽是本病的传染源。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土壤以及苍蝇等昆虫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同时还有一种内源性感染,即本病是健康家禽的肠道常在菌,平时不能致病,而当天气骤变,长途运输,饲料管理不良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机大量繁殖而致病。

本病各种年龄的鹅都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季和秋季冷暖交替时多发。本病为散发和地方性流行,在农村牧区常造成较大的损失。
三、症状与病变
最急性型常不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可突死在吃食、产蛋、奔跑中。急性型症状可见体温升高到43—44℃,精神萎靡,呆立一隅,不喜活动,羽毛松乱,不愿下水,食欲废绝,食道膨大部积食胀大,倒拎常从口中流出粘稠带泡沫的酸臭液体。呼吸加快,气喘,频频摆头甩头,有“摇头瘟”之称,腹泻,排灰白色、灰黄或黄绿色稀便,有时便中带血,腥臭难闻。一般2—3天死亡。慢性型病鹅持续腹泻、消瘦、贫血。有的关节发生炎性化脓性肿胀,出现跛行;切开肿胀部,见有干酪样脓汁。
病变在急性型为出血性败血症变化,全身粘膜、浆膜、心脏冠状沟都有小出血点;皮肤出血呈紫红色;肠道充血、出血,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以十二指肠为甚;脾稍肿大,质地柔软;肺充血、有出血点;特征性病变为肝脏表面的多量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及出血点,肝肿大变硬变脆,色泽变淡。慢性型病变则主要是关节肿胀,囊壁增厚,关节腔内有暗红色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有的有干酪样物,侵害呼吸系统的病例可见鼻腔、鼻窦及气管的卡他性炎症,有时肺部硬变。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剖检变化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
五、防治
1、免疫接种
常发病地区应用禽霍乱苗进行预防接种,但保护率较低,免疫期短,有的苗反应较大,应采取强化免疫的措施。目前禽霍乱蜂胶苗效果较好,免疫期也较长。
2、药物防治
多种抗菌药物对本病有较好治疗和预防效果,但须注意预防时效较短。常用药物有:磺胺类药物、喹乙醇、青、链、土霉素等抗生素,氟哌酸等喹诺酮类都可选用,可按各自的说明书规定剂量使用。
3、发病后应采取隔离、消毒等综合防制措施;平时的预防应坚持兽医卫生措施,并应消除各种应激因素。



10.鹅沙门氏菌病

本病又称鹅副伤寒,是各种家禽都发生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危害幼鹅,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表现为腹泻、结膜炎和消瘦等症状,成年鹅呈慢性或隐性经过。

一、病原

病原为多种沙门氏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该病病原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失去致病性,普通消毒药能很快使之灭活。但该菌在土壤、粪便和水中能生存很长时间,最多达280天之久;该菌毒素较耐热,75℃1小时仍不能灭活。

三、流行病学特点

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同时本菌又是条件致病菌,在健康鹅消化道中都有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内源性感染。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污染的种蛋的垂直传播,少数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土壤及鹅舍环境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各种应激因素,如不良的环境、不利的天气、长途运输等都是促使本病发生的诱因。

三、症状与病变

经蛋垂直传染的雏鹅,在出壳后数日内很快死亡,无明显症状。出壳后感染的雏鹅,表现食欲不振、口渴、腹泻,呈稀粥样或水样,常混有气泡,呈黄绿色;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干涸后封闭泄殖腔,导致排粪困难;眼结膜发炎、流泪、眼睑水肿、半开半闭;鼻流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腿软、呆立、嗜睡、缩颈闭目、翅膀下垂、羽毛蓬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多在病后2—5天内死亡。成年鹅无明显症状,呈隐性经过。

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充血、表面色泽不均,呈黄色斑点,肝实质内有细小灰黄色坏死灶(副伤寒结节);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肠粘膜充血、出血、淋巴滤泡肿胀,常突出于肠粘膜表面,盲肠内有白色豆腐样物;有时有卵巢、输卵管、腹膜的炎性变化。

四、诊断

本病缺乏特征性症状及病变,经临床和剖检检查只有初步怀疑本病,确诊只能做病原学检查。

五、防制

预防本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保持种鹅健康,慢性病鹅必须淘汰。孵化前对种蛋和孵化器进行严格消毒。雏鹅与成年鹅分开饲养,并做好卫生消毒及饲养管理工作。

对有发病的雏鹅群可进行药物治疗和预防,常用药物有:

①氯霉素,肌注12—15毫克/只鹅,或以0.05—0.1%浓度混料饲喂,连用3—5天。

②环丙沙星或氟哌酸,按0.05—0.1%混饲,连喂3天。或氟哌酸片半粒/鹅口服,连用3天。

③鲜大蒜捣烂,按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汁内服,即可预防,也可治疗。




11.葡萄球菌病
鹅葡萄球菌病又称传染性关节炎,是由致病性葡萄球菌引起的禽类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化脓性关节炎、皮炎及龙骨粘液囊炎、滑膜炎。雏鹅感染后,常呈急性败血经过,死亡率可达50%。
一、病原
病原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80℃30分钟才能杀死,常用消毒药需20—3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特点
该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鹅的皮肤、羽毛和肠道中都有存在。各种年龄的鹅均可感染,幼鹅的长毛期最易感。鹅是否感染,与体表或粘膜有无创伤。机体抵抗力的强弱及病原菌的污染程度有关。传染途径主要是经伤口感染,也可通过口腔和皮肤感染,也可污染种蛋,使胚胎感染。
本病常呈散发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雨季、空气潮湿的季节多发。雏鹅密度过大,环境不卫生,饲养管理不良等常成为发病的诱因。
三、症状与病变
败血型症状表现为:患鹅精神萎顿,嗉囊积食,食欲减退或不食,下痢,粪便呈灰绿色,胸、翅、腿部皮下有出血斑点,足、翅关节发炎、肿胀,病鹅跛行。有时在胸部或龙骨上出现浆液性滑膜炎,一般病后2—5天死亡。关节炎型症状为:常见于胫、跗关节肿胀,热痛,跛行,卧地不起,有时胸部龙骨上发生浆液性滑膜炎,最后逐渐消瘦死亡。脐炎型为:腹部膨大,脐部发炎,有臭味,流出黄灰色液体,为脐炎的常见病因之一。
败血症的病变可见全身肌肉、皮肤、粘膜、浆膜水肿、充血、出血;肾脏肿大,输尿管充满尿酸盐。关节内有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时间稍长变成干酪样;龙骨部及翅下、四肢关节周围的皮下呈浆液性浸润或皮肤坏死,甚至化脓、破溃;实质器官不同程度的肿胀、充血;肠有卡他性炎症。关节炎型为关节肿胀,关节囊中有脓性、干酪样渗出和;关节软骨糜烂,易脱落,关节周围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肌肉萎缩。脐炎型则见卵黄囊肿大,卵黄绿色或褐色;腹膜炎;脐口局部皮下胶样浸润。
四、诊断
根据症状和典型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学检查。
五、防制
本病的防制措施主要是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一是消除产生外伤的因素;二是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三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防止雏鹅拥挤,防止潮湿等。
一旦发病,应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对大群投药预防。治疗药品为:
①青霉素,按雏鹅1万单位,青年鹅3—5万单位肌肉注射,4小时一次,连用3天。
②磺胺五甲氧嘧啶(消炎磺)或磺胺间甲嘧啶(制菌磺),按0.04—0.05%混饲,或按0.1—0.2%浓度饮水。
③氯霉素,按20毫克/千克体重肌注或内服,1天2—3次。
④氟哌酸或环丙沙星,按0.05—0.1%浓度饮水,连饮7—10天。



12.鹅肉毒梭菌中毒的防治

本病是由于食入了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本病特征是全身性麻痹,头下垂,软弱无力,故又称软颈病。


  一、病原

  病原为肉毒梭菌,但细菌本身不致病,而是其产生的肉毒梭菌毒素,有极强的毒力,对人、畜、禽均有高度致死性。该毒素有较强的耐热性,100℃60分钟才被破坏。肉毒梭菌毒素分7个型,引起家禽中毒的主要是A型和C型,以C型毒力最强,最常见。


  一、流行病学特点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及健康动物的肠道中,但不引起发病。当其在腐败的动物尸体、植物产品及粪坑的蝇蛆内,在厌氧的条件下会产生毒力很强的外毒素。


  本病多发于温暖的季节,由于气温高,使饲料腐败,或死鱼烂虾的腐败产生本毒素。当鹅、鸭等水禽吃了这些腐败食物发生中毒,也可发生于吃了身体沾上了该毒素的蝇蛆而致病。


  三、症状与病变

  本病潜伏期1~2天,患鹅突然发病,典型的症状是“软颈”,头颈伸直下垂,眼紧闭,翅膀下垂拖地,昏迷死亡。严重病禽羽毛松乱,容易拨落,也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本病无特征性病变,一些出血性变化无诊断意义。


  四、诊断

  根据特征性“软颈”麻痹的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有吃腐败食物或接触过污水、粪坑等情况,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取病鹅肠内容物的浸出物,接种小白鼠,如在1~2天内发生麻痹即可确诊。


  五、防治

  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可使用硫酸镁2~3克加水灌服,加速毒素的排出,同时口服抗菌素,抑制肠道菌再产生毒素。主要在于平时禁喂腐败的饲料,死鱼烂虾、粪坑蝇蛆等。同时注意死于本病尸体仍有极强毒力,仍可致死人或犬等动物,严禁食用或喂动物,务必深埋或销毁。



13.鹅螺旋体病的诊断

(1)流行病学 本病是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均可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但鸽对本病的抵抗力较强。

本病的传播需要中间宿主蜱(波斯锐缘蜱)。鹅包柔氏螺旋体无论在禽体内或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都不长,必须依靠蜱来延续其生存。蜱在吸食病禽血液后2小时,螺旋体即可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液,7天内进行大量繁殖,并在唾液腺和性腺等组织中大量存在,且能存活60天以上,感染蜱能经卵一代代传下去。

自然条件下,鹅的感染是通过感染蜱吸着于体表后,在吸食鹅血液的同时,将螺旋体传播给易感鹅的;蚊子和禽螨也能传播;此外,吞食感染蜱或卵,直接接触或接触死亡不久病禽的血液或排泄物也都能被感染。

本病的流行与蜱的活动由密切的关系,每年8~9月份常为发病的高峰。各日龄的鹅均可感染,但一般2年以上的鹅有较强的抵抗力。幼鹅与维生素缺乏的鹅易患此病,死亡率也高。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5~7天或更长,其症状与螺旋体在体内大量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有关。发病鹅表现为精神沮丧,食欲消失,频频喝水,人接近时仍蹲伏,反应迟钝,嗜睡,一旦惊醒则艰难地站起后又蹲下、闭眼;体温可高达43℃,表现羽毛松乱;贫血,下痢、排水样便,甚至出现神经症状,病鹅常抖动头部,走路摇摆,两脚交换出现跛行,逐渐出现软瘫,常翻倒,腹部朝天,费很大劲才能恢复正常姿势。最后极度衰弱、痉挛而死。临死前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病程为2~3周。康复的鹅常发现有后遗症。

(3)病理变化 病死鹅尸体消瘦,皮肤黄染;肝肿胀,暗褐色,表面有小出血点和针尖大的白色坏死灶;脾肿大超过正常的2~3倍,呈暗紫色,见有多量黄白色坏死灶,质地脆弱;肾肿胀1~2倍,呈淡黄色;小肠黏膜充血、出血;心包有浆液性渗出物。

(4)实验室诊断

病料镜检 取高热期的病鹅静脉血1毫升,加入15克/升柠檬酸钠溶液2毫升混匀,静置1小时,用上清液制成压滴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可见末端尖锐、运动灵活、呈螺旋式前进的螺旋体。

菌体分离 可将病料悬液接种于3周龄内雏鹅或6日龄鸡胚卵黄囊内,以分离螺旋体鉴定。



14.鹅口疮症状及防治

鹅口疮又称禽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上消化道粘膜上彩成白色伪膜和溃疡。

症状

病禽精神萎靡,羽毛松乱,生长不良,口腔粘膜形成黄白色假膜,病鹅吞咽困难,常不愿吃食,逐渐消瘦死亡。嗉囊松软下垂,挤压时从口腔流出酸臭气体或内容物。眼睑、口角有时可见痂样病变。

病变可见口腔、咽、食管、嗉囊粘膜肿胀、坏死,出血,表面覆盖白色、灰白色、黄色或褐色纤维素性或干酪样假膜,撕开假膜可见红色溃疡出血面,以嗉囊病变最明显。

防治

1.加强卫生及饲养管理,改善禽舍屋内潮湿状况,及时清除粪便,同时用2%的福尔马林对整个禽舍进行每天2次的喷雾消毒。

2.病禽可用制霉菌素按50~200毫克/千克饲料混饲,连用3~5天。并在饮水中添加0.5%硫酸铜,连饮1~3周。克霉唑按每百只雏禽1克混料内服,连用3~5天。口腔病变可用碘甘油或1%~5%克霉唑软膏涂擦,也可向食道膨大部注入2%硼酸水数毫升。



15.鹅曲霉菌病的防治

一、症状

患病雏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双翅下垂,食欲减退甚至废绝。随着病情发展,渴欲增加,嗜眠,常呆立或伏卧喘气。粪便稀薄,呈白色或绿色,双腿麻痹,日渐消瘦,衰竭而死。

二、防治

妥善保管饲料及垫料,及时更换霉变的饲料,多喂青草蔬菜等新鲜青饲料;清除霉变垫料,保持舍内通风干燥。

鹅舍及其周围设施要清洁卫生,定期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或0.4%石炭酸溶液消毒。

发病鹅用0.03%的硫酸铜水溶液饮水,促进曲霉毒素的排出。

全群投服克霉唑1克/100只,连用5天;为防止继发感染,按3000国际单位/只投服青霉素,同时饲料中补加适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经以上治疗,3天后发病和死亡减少,7天后鹅群恢复健康。



16.鹅球虫病

鹅的球虫种类共有3个属16种,即艾美耳属、等孢属和泰泽属。在16种球虫中,只有截形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鹅的肾小管上皮,引起肾球虫病。其余均寄生于鹅的小肠。

1、截形艾美耳球虫:其卵囊的前端截平,卵囊的大小为14~27微米×12~26微米。平均为18微米×13微米。卵囊呈卵形,有细颈,无色,卵膜光滑,有卵膜孔,孢子形成的时间为5天,在成熟的卵囊及孢子囊中有游离体,在肾管的上皮中繁殖,经过输尿管及泄殖腔侵入机体。截形艾美耳球虫只对鹅致病,不感染雏鸡及鸭。

2、引起鹅肠球虫病的球虫共有15种,我国已报导的有下列几种。

(1)鹅艾美耳球虫:主要寄生在鹅小肠后段,盲肠和直肠也有寄生。卵囊大小为23.4~32.4微米×18.0~21.6微米。平均大小为27.5微米×20.7微米。卵囊近圆形,卵囊壁单层,光滑、无色。卵囊一端削平。孢子囊大小为11.8微米×8.6微米。其形状不规则,常位于卵膜孔下方。

(2)柯氏艾美耳球虫:主要寄生于鹅小肠后段及直肠,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在盲肠管部,泄殖腔及延伸至小肠中段。卵囊大小为最大者32.8微米×22.5微米,最小者27.5微米×20微米,平均大小为29.27微米×21.3微米。卵囊呈长椭圆形,淡黄色,顶部截平,内有一唇状结构。有两层卵囊壁,有卵膜孔,在其下方有一极粒。原生质团分裂成4个孢子囊,孢子发育完成的时间为48~50小时。

(3)多斑艾美耳球虫:主要寄生在小肠前段,也见于后段、盲肠和大肠。卵囊大小最大的为25微米×18.75微米,最小的为18.75微米×16.25微米,平均大小为22.27微米×17.76微米。卵囊呈宽卵圆形,黄褐色,顶端平,卵囊壁两层,囊壁表面有明显的明暗相间的、辐射状的条纹,显得粗糙。卵膜孔明显。孢子囊大小为10.58微米×8.67微米。

(4)稍小泰泽球虫:主要寄生于小肠前段及中段,小肠后段、直肠及盲肠也有寄生。卵囊大小最大的为16.25微米×13.75微米,最小的为10微米×10微米。平均大小为14.04微米×11.99微米。孢子化的卵囊内含8条游离的香蕉形的子孢子。

确诊本病可以刮取肠黏膜涂片镜检找卵囊。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球虫的几代无性繁殖,大量的滋养体和裂殖体广泛地侵害肠黏膜上皮,患鹅即死亡,此时检查其粪便,还未能发现球虫卵囊,故不能因此而排除球虫病的可能性,要结合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诊断。倘若只找到少数几个卵囊时,也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因为成年鹅带虫现象相当普遍。如镜检能见到大量圆球形的裂殖体、香蕉形的裂殖体和卵圆形的卵囊,即可确诊为球虫病。还应与小鹅瘟作鉴别诊断。



17.鹅绦虫病的治疗

一、临床症状。绦虫对鹅的危害主要是破坏吸取营养、产生毒素和机械刺激,症状严重的程度取决于鹅只被感染程度、年龄大小及机体抵抗力。种鹅感染后,排出淡黄色稀便,并有臭味,时有血便,混有黏液,夹带有水草碎片,食欲减少,而渴欲增加,生长发育不良,并有神经症状,如步态不稳,运动时尾部着地、歪颈、仰头、背卧或侧卧时两脚划动,多次反复发作,突然倒地,头往后仰,滚转几次后死亡。
二、剖检变化。肠腔内有大量虫体积聚,造成肠阻塞、肠扭转,严重的引起肠破裂。肠壁由于绦虫头节的吸附,致使黏膜发生受损,水肿出血,散布灰黄色结节,肠内容物稀臭,含有大量虫卵。雏鹅死亡表现为消瘦、泄殖腔周围粘有稀便、肝脏稍肿、肠黏膜出血、肠内有绦虫,一般10几条,最多的可达30多条,长3-4厘米。幼鹅死亡后血液稀薄,出现卡他性肠炎,小肠黏膜增厚、充血、出血,并散布米粒大小结节状溃疡,肠腔内积存数条白色扁平分节状虫体,有的肠段变硬、变粗。
三、防治措施
1、预防:在绦虫经常流行的地区,要把大小鹅分开饲养,避免使用同一场地。带病的成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可大量排出虫卵,每年春、秋、冬三季,及时给成鹅进行彻底驱虫,虫体成熟为20天,故幼鹅应在18日龄全群驱虫1次。有条件的应杀灭剑水蚤,以消灭中间宿主。在已被污染的池塘将水排干,重新灌入新水或施用农药、化肥均可杀灭剑水蚤。
2、治疗:
⑴硫双二氯酚,剂量为150-200毫克/公斤体重或按1:30的比例与饲料混匀喂给。鹅的品种不同,饲养条件不同,对硫双二氯酚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当大群驱虫时,必须先做小群试验,药量取低限,取得经验后再全面开展;对瘦弱鹅,药量酌减,投药后观察排虫情况,粪便要集中堆集,防止扩散。
⑵氯硝柳胺60-10毫克/公斤体重均匀的拌入饲料中喂给。
⑶吡喹酮按10-15毫克/公斤体重混在饲料中喂给。
⑷石榴皮、槟榔合剂是较古老的驱虫方法,但效果很好,较经济。配法为:取石榴皮、槟榔各100克加水至1000毫升,煮沸1小时,加水调至800毫升去渣即成。剂量为:20日龄雏鹅1.5毫升,30日龄幼鹅2毫升,30日龄以上用2.5-5毫升混入饲料中喂给或用采血器投服,2天用完。服药后10-15分钟,即开始排虫体,持续排虫2-3小时。


18.鹅线虫病概述
  寄生在鹅体的线虫有多种,它们寄生在鹅消化道、呼吸道等多个部位,给鹅造成很大的危害。如寄生于小肠有鹅蛔虫,寄生于盲肠的有异刺线虫,寄生于气管、支气管的比翼线虫、杯口线虫,寄生于鹅肌胃的裂口线虫,寄生于腺胃的棘结线虫,寄生于小肠、盲肠的鹅毛细线虫等。其中危害较严重的为异刺线虫、鹅裂口线虫、比翼线虫等。
  一、异刺线虫病
  异刺线虫病,又称盲肠虫病,是由异刺科鸡异刺线虫寄生在鸡、火鸡、鸭、鹅的盲肠内引起的。该虫细线状,淡黄白色,雄虫长7—13毫米,雌虫长10—15毫米。其生活史为直接发育,不需中间宿主,鹅吃进虫卵后感染,幼虫移至盲肠先钻入粘膜内发育,然后重返肠腔发育为成虫。该虫在国内分布甚广,各地都有发生,造成很大危害。
  患鹅表现食欲下降、消瘦、贫血、腹泻、产蛋量下降;雏鹅发育受阻,衰弱致死。剖检可见盲肠的炎症和结节。对本病的诊断需粪检,发现虫卵;或剖检病尸,找到虫体才可确诊。对本病的防治除粪便堆积发酵,保持鹅舍卫生外,主要是药物防治。可选用:吩噻嗪,按0.5—1克/千克体重做成丸剂投服,给药前绝食6—12小时;左旋咪唑,按25—30毫克/千克体重混饲或饮水;丙硫咪唑,按4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二、鹅裂口线虫病
 本病是由裂口科裂口线虫寄生于鹅胃内引起的。虫体淡红色细长,雄虫长10—17毫米,雌虫长12—24毫米。虫卵在外界孵化为幼虫后,幼虫爬到牧草上被鹅吞食而感染,也可经皮肤感染。幼虫先在腺胃内停留几天,然后钻入肌胃粘膜发育为成虫。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雏鹅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由于虫体的寄生使肌胃粘膜遭受破坏,形成炎症和溃疡,患鹅表现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靡,发育受阻,雏鹅体弱、消瘦、嗜睡,终因衰竭而死。成鹅症状较轻。本病的诊断为在病死鹅肌胃角质层中发现虫体或粪检发现虫卵,即可确诊。对本病的防治仍以药物防治为主,在流行的牧场或地区,每年需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一般在20—30日龄进行第1次,3—4月龄再驱1次。可用药物为:丙硫咪唑按25毫克/千克体重混饲;甲苯咪唑按5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日一次,连用2日。



19.比翼线虫病

鹅比翼线虫病是由气管比翼线虫寄生于鹅气管、支气管和小支气管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侵害幼鹅,患鹅以呼吸困难,张口呼吸为特征症状,故又名开嘴虫病或张口虫病,严重时可因气管堵塞而窒息死亡。又由于其寄生状态时雌雄虫总是交合在一起,故又名交合线虫病。除鹅外,鸡、火鸡、鹌鹑等禽类也可感染。

(1)病原特征

病原体 比翼线虫有许多种类,我国国内发现的感染鹅的比翼线虫为气管比翼线虫,属比翼科比翼属。

虫体形态 比翼线虫虫体为红色,头大呈半球状,口囊宽阔呈杯状,基底部有三角形齿。雌虫比雄虫大,雌虫长9~26毫米,雄虫2~4毫米。雌雄交合,雄虫以其交合伞附着于雌虫体前部的阴门部,与雌虫共同构成丫字形,所以又称之为“杈子虫”的。

虫卵 比翼线虫的虫卵为不规则椭圆形,大小为78~110微米×43~46微米,两端有透明的“栓塞”样的厚卵盖,卵内有16个胚细胞。卵壳薄而光滑,两端构造。寄生于鹅气管腔内而引起的。

抵抗力 感染性幼虫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而卵在土壤中可以生存8~9个月,在蚯蚓体内可保持感染力达4年以上。

(2)生活史 比翼线虫属直接发育型寄生虫。雌虫在气管内产卵,虫卵随气管黏液外排到口腔,被咽入消化道后,随粪便排到外界。也有被咳出者。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幼虫在卵壳内发育成为感染性虫卵。,也可孵出感染性幼虫(三期幼虫)。鹅吞食了感染性的虫卵或幼虫,而被感染。感染性虫卵或幼虫也可被蚯蚓、蛞蝓(黏虫)、蜗牛和螺蛳等摄入,并在其体内保存下来,但不进行发育,若被鹅吞食后也会感染本病。鹅感染后,幼虫钻入肠壁,经血液到肺,以后再移行到气管。于感染后第7天,就可在气管中见到虫体。感染后18~20天,气管中的虫体发育为成虫并产卵。比翼线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鹅的气管内,也可以寄生在支气管和小支气管中。

(3)流行病学 气管比翼线虫可感染鹅、鸡、火鸡、鹌鹑等多种禽类,并主要侵害幼禽。幼鹅发病,死亡率较高,成年鹅感染,主要成为带虫者,很少出现特征性症状。

气管比翼线虫的感染途径为消化道。蚯蚓、蛞蝓(黏虫)、蜗牛和螺蛳作为气管比翼线虫的贮藏宿主,在本病的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

(4)临床症状 在幼鹅气管内有3~6条虫体,即出现症状。病鹅表现为精神不振,生长停滞,消瘦,食欲减退,乃至废食,有的口内充有泡沫状液体,腹泻,粪便红色带黏液,肛门周围被毛沾污而粗乱等症状。特征性的症状主要是呼吸困难,当气管、支气管内被虫体阻塞时,病鹅常伸颈张口吸气,并常伴发咳嗽和打喷嚏,时常摇头以甩出气管内的黏液和虫体,最后可因衰竭或因虫体大量堵塞窒息而死亡。

(5)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贫血。气管黏膜上有虫体附着并被带血的黏液所覆盖。气管或支气管黏膜潮红,有线状出血,并伴有肺炎症状。

(6)实验室诊断

虫体检查 检查气管黏膜有无被带血黏液包围的虫体,或打开病鹅口腔观察喉头附近有无虫体,或用灭菌小棉棒插入气管轻轻擦拭黏液,取出后观察黏液中有无虫体进行诊断。

虫卵检查 可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

20.鹅毛滴虫病的诊治

本病是由鹅毛滴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特征是在肠道后段的溃疡性损伤及肝脏等器官发生肿大。

一、病原和流行病学情况

病原为毛滴虫科鹅毛滴虫,虫体为卵圆形,前端有4根活动的鞭毛和1个波动膜,鞭毛长度常超过虫体2—3倍,运动活泼。

在流行地区的养禽场,50—70%的鹅、鸭轻度感染毛滴虫病,成为带虫者。本病经消化道感染,尤其当前段消化道粘膜破损时更易感。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为传播媒介,鼠类也可传播本病。

二、症状与病变

本病潜伏期5—8天,临床症状分急、慢两型。

急性型:小鹅感染后多为此型,表现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少食或不食,跛行,行动困难,蹲卧。吞咽、呼吸困难。腹泻,粪便淡黄色,消瘦。食道膨大部体积增大,头向下弯曲。少数病例有结膜炎,流泪。口腔和喉头粘膜充血,可见淡黄色小结节。患鹅常死于败血症。

慢性型:表现消瘦,绒毛脱落,头颈部或腹部常出现无毛区。口腔粘膜上常积聚干酪样物,嘴张开、采食困难。

病变可见:急性型口腔及喉头见有淡黄色小结节,有的食道发生溃疡而穿孔。有的病例在肠道及上呼吸道形成疤痕而康复。有的病例形成坏死性肠炎和肝炎,肝脏肿大呈褐色或黄色,表面有小的白色病灶。此外,还常见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和输卵管炎,卵泡变形。慢性型病变主要是口腔的干酪样变。

三、诊断

根据典型病变及症状可初步怀疑本病。用口腔或嗉囊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查到虫体;或刮取病变处粘液制成涂片或用0.02%结晶紫做压滴片,见到典型的虫体而确诊。

四、防治

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将雏鹅与成鹅分开饲养,同时搞好鹅舍清洁卫生。药物性防治仍为主要措施,治疗可用灭滴灵(甲硝唑)片,剂量按0.025%混饲,或灌服1.25%混悬液,每只1毫升,每天3次。口腔可涂碘甘油或金霉素软膏。预防可用1:2000硫酸铜溶液饮用3—5天;或卡巴砷按0.015—0.02%混饲,连用5—7天。



21.鹅羽虱

羽虱是禽类体表的常见寄生虫,种类很多,但各种羽虱都有各自特定的宿主(如鸡羽虱不感染鹅),并有一定的寄生部位。同一鹅体可同时被数种羽虱寄生。羽虱以羽毛或皮屑为食,引起鹅奇痒,干扰采食与休息,造成消瘦、产蛋下降等;鹅啄羽而造成羽毛折断,给养鹅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

一、病原及生活史鹅羽虱有三种,即鹅巨毛虱、颊白羽虱和鹅羽虱。颊白羽虱寄生部位是外耳道、颈部和羽翼下的绒毛上;鹅巨毛虱寄生在鹅体上;鹅羽虱寄生部位为鹅的翅部羽毛。虱是永久性寄生虫,终生都在鹅体上,生活史为卵孵化为幼虱,又经几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成虫又可产卵。据调查,颊白羽虱流行范围很广,很多鹅场都有寄生,而水网养鹅则无感染;丘陵地区较低洼地区感染程度严重;产蛋鹅较肉仔鹅感染严重;常下水的鹅不易感染。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主要是虱的寄生造成瘙痒症状,干扰鹅的采食与休息,使鹅消瘦,抵抗力下降,母鹅产蛋下降;颊白羽虱常使寄生的外耳道发炎,并有干性分泌物堆积于外耳道内。症状表现为鹅频繁搔痒,用嘴啄毛,使羽毛脱落或折断。

二、诊断本病诊断较容易,检查羽毛和外耳道,发现羽虱或卵即可确诊。

三、防治1、于夜间用2/万胺丙畏药液喷洒鹅羽毛表面,虱虫来活动时杀死。2、阿维菌素按有效成分0.2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或注射。3、用2/万浓度胺丙畏喷洒鹅舍、产蛋箱、地面及用具等,杀灭其上的鹅虱。



22.鹅维生素A缺乏症

鹅维生素A缺乏症是指鹅体内因缺乏维生素A或含量不足,不能满足新陈代谢需要而发生的以生长发育不良,器官黏膜损害,上皮角化不全,视觉障碍及胚胎畸形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各种年龄的鹅均可发生,多见于舍饲的鹅,以冬季、早春缺乏青绿饲料时多见。

10日龄以上的鹅对维生素A的日需要量为每千克饲料4000国际单位,产蛋期为每千克饲料8000国际单位。对于放牧的鹅,由于其采食的青绿饲料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又称维生素A原),它们进入体内后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故一般不易发生本病。但对舍饲的鹅来说,由于普通的动物性饲料中维生素A的含量都较少,主饲料玉米、豆饼中胡萝卜素的含量也不足,如果不补充维生素A且青饲料又不足,则极易发生维生素A的缺乏。鹅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饲料单一。长期使用谷物、油饼、糠麸、糟渣、马铃薯等胡萝卜素含量低的饲料,极易引起维生素A的缺乏。

②慢性消化道疾病、消化道有寄生虫寄生及肝脏的疾病,可引起维生素A吸收不足。胃肠道的疾病可阻碍维生素A的吸收。由于维生素A是脂溶性的,肝脏的疾病,影响脂肪的消化,引起维生素A随未分解的脂肪排泄,另外肝脏的疾病也会影响胡萝D、素的转化及维生素A的贮存。

③饲料中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被破坏。饲料长期存放、发热、霉败、酸败、日光暴晒及饲料中缺乏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等都能引起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破坏、分解。


23.鹅维生素B1缺乏症及其防治

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在体内作为辅酶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供应。鹅维生素B1缺乏症是指体内维生素B1的供应不能满足代谢的需要时发生的一种以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细胞退行性变化为主要病变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可表现角弓反张、两脚无力、呈“观星”姿势等多发性神经炎性症状。可引起幼雏成群发病及大批死亡。

(1)发病原因 维生素B1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放牧鹅基本不会发生缺乏。米糠、麸皮及青绿饲料、饲料酵母中都有丰富的维生素Bl,舍饲鹅如饲料配合得当,饲养方法合理,也不易引起本症。维生素Bl缺乏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

①饲料中维生素B1不足。长期饲料单一,尤其给雏鹅长期饲喂维生素B1含量少的水浸米、泡饭、细磨谷物等。

②饲料中维生素B1被破坏。饲料贮存时间过长或虫蛀、霉败,高温焖煮饲料等情况下可弓1起维生素B1,的破坏。另外,饲料中添加的某些矿物质、碱性物质、防霉剂等也可破坏维生素Bl。

③饲料中有维生素B1颉颃物。鲜鱼虾、软体动物如白蚬、河蚌、螺丝等含有可分解维生素Bl的硫胺素酶,长期饲喂可引发本病,故临床上维生素B1缺乏症有“白蚬瘟”、“蚌瘟”的俗称。还有棉籽、油菜籽等饼渣中含有的硫胺素颉颃因子,某些药物如抗球虫药氨丙啉等都可颉颃维生素Bl的体内作用。

④慢性胃肠道疾患或肠道寄生虫感染也会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某些原因引起的消耗过多(如传染病发生时)。

(2)临床症状 主要发生与雏鹅,通常在缺乏后的2周内发病,因神经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化,呈渐进性的多发性神经炎症状。病初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差,体温降低,生长不良,步态不稳,羽毛松乱失泽等一般症状。有的还有消化不良、腹泻、贫血表现。进一步发展,则才表现有以伸肌麻痹为主的多发性神经炎特征症状。麻痹常从趾开始,向上发展到腿、翅、颈。病鹅两腿屈曲,不能行走和站立,一旦翅、颈伸肌麻痹,则可呈现典型的“观星”姿势:病鹅头向背后极度弯曲、屁股着地。也有呈偏头扭颈的。如中枢受到影响,呈出现打转、奔跑、跳跃等阵发性神经症状,一日发作数次,最后抽搐,麻痹死亡。

成年鹅缺乏维生素Bl症状不明显。种鹅缺乏则主要表现为对种蛋胚胎发育的影响,胚发育中期可死亡,发育到末期的也可因啄壳困难死亡,出壳的雏则可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较高。

(3)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皮肤的广泛性水肿,胃肠壁萎缩,肾上腺肿大,生殖器官(睾丸或卵巢)萎缩等变化。

(4)防治措施 应合理搭配日粮,适当提高米糠、糙米、肉粉、酵母等富有维生素B1的饲料。发病后,应立即变更日粮配合,纠正不良的加工及饲喂方式,恢复维生素Bl的日供给量(开始几天加倍)。可以每千克饲料添加10~20毫克或每千克体重肌注1.5毫克的硫胺素,连用数日治疗。胚胎时期缺乏维生素B1,可在气室端开孔注入维生素B1或滴在内壳膜上,后用熔蜡封口,效果较好。


24.鹅维生素D缺乏症及其防治

鹅维生素D缺乏症是因日粮中维生素D缺乏或光照不足等引起的一种钙、磷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生长发育迟缓,骨骼变软、变形,运动障碍,产蛋量下降,产软壳蛋和薄壳蛋为特征。各日龄的鹅均可发生。

(1)发病原因 维生素D具有促进钙、磷的吸收,保持动物体中钙、磷比例的平衡,并能使钙、磷在骨骼上沉积的作用。在自然界中,维生素D有多种存在形式,而主要可为禽利用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家禽对D3的利用能力较强,其效能比D2高40倍。维生素D3仅存在于动物性饲料中,尤以肝脏含量最为丰富。植物性饲料中含麦角固醇需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2才能被禽利用;禽维生素D的另一个来源是皮肤和羽毛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来的维生素D3。以放牧为主的鹅,能接受阳光的照射,一般不见有本病发生。鹅发生本病主要见于舍饲情况下,尤其是育雏期及产蛋高峰期多见。其发生原因主要有:

①在舍饲条件下,鹅得不到阳光照射,而饲料中又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补充,这是维生素D缺乏最主要的原因。对鹅来说一般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的剂量为:幼雏和育成期1 200国际单位,产蛋期1400国际单位,这才能满足鹅的需要。

②饲料贮存时间太长维生素D被破坏,或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③存在消化道、肝脏的疾病时,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转化和利用。

(2)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阶段的鹅发生维生素D缺乏后表现的症状有差别。

雏鹅 主要表现为佝偻病症状。最早的出壳后10天左右就出现症状,在1个月龄左右最严重,死亡也最多。病雏最早的症状是生长停滞,两腿无力,跛行,步态不稳,严重者不能站立,常以跗关节触地。鹅喙变软或弯曲变形,导致啄食不便。由于钙化不良和软骨过度生长,造成关节肿大,尤以跗关节和肋骨关节更为显著。严重病例触摸龙骨,可见龙骨呈S状弯曲。

成年鹅 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症状和软骨症状。患鹅有腹泻,食欲降低,异食,行走无力,龙骨、喙、爪等变软、变形。

产蛋鹅 主要表现为生产性能改变。产蛋母鹅通常要在缺乏维生素D2~3个月后才出现症状。最初发现产薄壳蛋或软皮蛋的数量增加,随之产蛋量下降,孵化率降低,最后产蛋完全停止。喙及胸骨变软,两腿软弱无力,常呈“企鹅状”蹲伏姿势。

(3)病理变化 病雏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肋骨与脊椎接合部、肋骨与肋软骨接合部以及肋骨的内侧表面有局限性肿大,形成白色突起的珠球状结节。有些病例,在肋骨的同一水平位置上都有成串的珠球状结节,故俗称“肋骨串珠”。长骨的骨质钙化不良,变脆,严重病例胫骨变软,易弯曲,但不易折断。龙骨弯曲,质软。

成年鹅的喙、胸骨变软,肋骨与胸骨、椎骨接合处内陷,所有肋骨沿胸廓呈向内弧形的特征。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地搭配日粮,注意饲料中钙、磷的比例。尽可能增加光照。舍饲或长期阴雨,应在饲料中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饲料或添加维生素D制剂。

对发病鹅的治疗,每雏可喂给2~3滴鱼肝油,每天1~2次,2天为1疗程。也可应用维生素D3内服,每雏每天服维生素D3 15000国际单位,通常喂给1次即可痊愈,其效果要比混饲法好。对重症病例,也可以肌肉注射维生素D3。但维生素D的摄入量也不能太多,以免引起肾小管、主动脉和其他动脉血管等发生病理性钙化。



25.鹅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防治

有机磷农药,如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等都有剧毒,鹅会因误食了施用过这些农药的蔬菜、谷物和牧草,或被这类农药污染的饮水而发生中毒。或者因使用这类农药驱除体外寄生虫不当而发生中毒。

  症状:最急性中毒的病鹅往往见不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中毒鹅表现为停食,精神不安,运动失调,流泪,大量流涎,频频摇头,做吞咽动作,肌肉震颤,有时伴有下痢,瞳孔明显缩小,呼吸困难,循环障碍,粘膜发组,体温下降,足肢麻痹,最后抽搐、昏迷而死亡。

  预防:农药的贮存、保管和使用必须安全。严禁用含有有机磷农药的饲料和饮水喂鹅。喷洒过农药或被农药污染的场地,有效期内不能放牧。一般不要用敌百虫作鹅的内服驱虫药,但可用其消除体表寄生虫,用时注意浓度不要超过0.5%。

  治疗:中毒初期,可用手术法切开皮肤,钝形分离食道膨大部,纵向切开2~3厘米,将其中毒性内容物掏出或挤出,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缝合。然后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解磷定,成鹅每只0.2~0.5毫升,并配合使用阿托品,成鹅每只每次1~2毫升,20分钟后再注射1毫升,以后每30分钟服阿托品1片,连服2~3次,并给足饮水。若是雏鹅,则依体重情况适当减量,体重0.5~1.0千克的小鹅,内服阿托品1片,15分钟后再服1片,以后每30分钟服半片,连服1~3次。针对以上治疗方法,同时配合用50%葡萄糖溶液20毫升腹腔注射、维生素C0.2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7天。待症状减轻后,针对腹泻不止,在饮



26鹅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黄曲霉毒素引起鹅的一种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消化机能障碍,全身浆膜出血,肝脏器官受损以及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不同种类和日龄的家禽均可致病,但以幼禽易感。幼鹅中毒后,常引起死亡,对鹅业生产危害较大。

1.病因 致病因子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曲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鹅饲喂受黄曲霉污染的花生、玉米、黄豆、棉籽等作物及其副产品,很容易引起中毒。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各种动物都有较强的毒性,其中黄曲霉B1毒素的毒力最强,能诱发鸭、鹅等家禽的肝癌。

2.临床症状 病鹅最初采食减少,生长缓慢、羽毛脱落、腹泻、步态不稳,常见跛行、腿部和脚蹼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一周龄以内的雏鹅多呈急性中毒,死前常见有共济失调、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死亡率可达100%。成年鹅通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精神、食欲不振、大便拉稀、生长缓慢,有的可见腹围增大。

3.病理变化 病死雏鹅剖检可见胸部皮下和肌肉有出血斑点,肝脏肿大,色淡,有出血斑点或坏死灶,胆囊扩张,肾脏苍白,肿大或有点状出血,胰腺亦有出血点。病死成年鹅剖检可见心包积液,腹腔常有腹水,肝脏颜色变黄,肝硬化,肝实质有坏死结节或有黄豆大小的增生物,严重者肝脏癌变。

4.防治措施 禁喂霉变饲料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同时应加强饲料贮存保管,注意保持通风干燥、防止潮湿霉变。



27鹅硬嗉病

鹅硬嗉病又称食道膨大部秘结,是由于鹅吃入过多的粗硬纤维饲料或过大的块根饲料,或吞下鹅毛、麻绳、塑料等异物,造成食道膨大部膨大、积食阻塞引起的。

  一、症状

  食道膨大部明显膨大,手触坚硬,里面充满硬固食物,停滞1—2天不消,病鹅精神萎靡,呆立不动,翅膀下垂,微有食欲或食欲废绝。

  二、防治

  当秘结不严重时,可服用植物油,每鹅0.5—1毫升;或用注射器将植物油直接注入食道膨大部内;然后轻轻向食管方向揉压食道膨大部内食物。也可用注射器将温生理盐水或清水直接注入食道膨大部内,然后将鹅头向下挂起,用手按摩食道膨大部,把其中的积食和水一齐从口腔挤出。一次不能排完,可反复多次水洗,直到内容物排空为止。

  如食道膨大部阻塞物过大过硬,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时,应采用手术疗法,取出秘结块。

预防本病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饲喂要定时、定量,防止饥饱不均。喂块根、茎类饲料时,一定要切碎,并保证饮水以及加强运动。



28.中署

中署又称日射病或热射病,是水禽在夏天炎热季节常发的一种疾病。夏季天气过热,湿度大,鹅群长时间在烈日下放牧,容易发生日射病,鹅舍闷热潮湿,通风不良,鹅群密度过大,易发生热射病。
  一、症状
  日射病以神经症状为主,表现烦燥不安、痉挛、体温升高、粘膜潮红、昏迷,多数病鹅转归死亡。病变可见大脑和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
热射病病鹅呼吸急促,伸颈喘气,体温升高,口渴,战栗,翅膀张开下垂,昏迷倒地。多数病鹅转归死亡。病变可见大脑和脑膜充血、出血,全身静脉充满暗红色血液,血液凝固不良。
  二、防治
  主要是夏天放牧防止烈日晒,鹅舍内防止过热。放牧可早出晚归,中午休息;鹅舍应通风,饲养密度不应过大,运动场内可搭盖凉棚,并保证有足够的清凉洁净的饮水。
当鹅群中有发病鹅时,应将全群赶下水塘降温,或转移到阴凉处,向鹅群泼洒冷水降温。对病鹅可直接放入冷水里浸一会儿。药物可用人丹1—2粒口服,或十滴水1—2滴口服。



29脚趾脓肿

一、病因

本病是由于受到粗糙、坚硬、尖锐异物刺伤鹅脚趾底部所致。作者曾在安徽省无为县狮头鹅场看到,一群狮头鹅在刚收割后的芦苇滩上放牧,有25%狮头鹅的脚趾受到芦苇根尖刺伤,因受化脓菌感染而发生脚趾脓肿。

二、主要症状

患鹅不愿运动、卧地不起,人为驱赶,跛行明显。脚底部有不同硬度的肿胀物,有的呈鹅蛋大,有的为鸡蛋大。有些病例其炎症蔓延到脚趾间组织、关节和腱鞘。切开肿胀物,内含乳白色脓汁。有的呈干酪样坏死组织。亦有脓肿溃烂形成溃疡面。

三、防制要点

严禁到尖锐、粗糙及刚割完芦苇滩等地放牧。选择平坦柔软地区放牧。治疗可用手术切开脓肿物,排脓并用1%利凡诺尔溶液冲洗,最后撒入土霉素粉或消炎软膏。此时,须停止放牧,关养在清洁、干燥鹅舍内,每天换药1次。




消灭老鼠、蟑螂、蚊子、苍蝇最有效技术方法进行交流,十几位技术员和丰富产品为您专业服务,南方除四害网:http://www.syc163.com/csh/
广西大眼猫灭鼠除虫服务部 地址:广西南宁市安吉路35号A栋26号电话:0771-3123310


养鸭与鸭病防治技术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frend949
  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初级技术员 贴子:9 积分:29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4/15 13:03:00
  发贴心情 Post By:2009/12/7 19:48:00

非常感谢

 


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