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养殖人社区养殖人家园欢迎您!
有问必答!
36名中大专畜牧专业版主为您排忧解难!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论坛】猪传染性疾病防治 → 猪痘的防治

发酵床养猪养鸡养鸭网 养殖业新闻与市场动态 养殖路上与养殖日记 廉价饲料利用技术 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 养鸡与鸡病防治技术
养鸭与鸭病防治技术 养鹅与鹅病防治技术 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 特种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淘宝安全购买万种养殖产品 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

  共有138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猪痘的防治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霉素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贴子:1200 积分:15622 威望:680 精华:0 注册:2010/3/13 22:09:00
猪痘的防治  发贴心情 Post By:2010/11/10 14:25:00

猪痘(Swine pox)是由痘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常被称为天花,。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发生典型的丘疹和痘疹。本病发生较普遍,一般是良性经过,但在部分养猪单位,由于饲养管理不良,环境卫生差,并有继发感染时,仔猪死亡率还是很高,所以不能忽视它对养猪业的危害。


猪痘的病原为两种形态近似的病毒引起,一是猪痘病毒,属痘病毒科(Poxviridac)的猪痘病毒属(Suipoxrirus)成员;另一个是痘苗病毒,属正痘病毒属的成员。前者是发生猪痘的主要病原。病毒粒子为砖形或椭圆形,基因组为双股DNA,有囊膜,是大型病毒,大小约300nm×250nm×200nm。

猪痘病毒只能使猪发病,只能在猪源组织(猪肾、睾丸、胎猪肺、胎猪脑)细胞内增殖。在猪肾细胞内培养,4~5代后使细胞发生致病变作用,并在细胞核内产生空泡和胞浆内包涵体。痘苗病毒能使猪和其他多种动物感染,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中,牛、绵羊胚胎细胞内增殖,在胞浆内形成包涵体。

痘病毒对理化学因素抵抗力较弱。上皮组织中的病毒,对冷和干燥有抵抗力,在干燥条件下可保存1年以上,冻干的病毒可保存几年,在干燥的痘痂皮中能存活几个月;腐败条件下可很快杀死病毒,在pH3的环境中可逐渐失去感染力;在正常条件下的土壤中可存活几周。猪痘病毒对热、直射阳光、紫外线敏感,在空气和室温中易失去毒力,在55℃经lOmin,37℃ 24h丧失感染力。1%~20%碱溶液、3%石炭酸、0.5%福尔马林等消毒药液,经数分钟可杀死。


流行病学

病毒随着皮肤痘疹的渗出液、脓疱和脱落的痂皮而散布于猪舍及周围环境中。

猪痘病毒极少发生接触传染,主要是猪血虱的叮咬机械传播,病毒在猪虱体内可存活1年之久,但不复制。其他昆虫如蚊、蝇等外寄生虫,在本病传播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痘苗病毒可通过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经损伤的皮肤而感染。

猪痘病毒大多引起4~6周龄的哺乳和断乳仔猪发病,仔猪发病急重、死亡率高,成年猪有抵抗力,常呈隐性经过。仔猪一旦患病后可产生终生免疫力。由痘苗病毒引起的猪痘,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发生。

由于痘病毒在干痂皮中生活时间较长,感染的猪虱体内可保存几个月的传染力,所以,在发病猪场,可年年造成仔猪发病,形成地方流行。一般来说,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以春秋阴雨、寒冷、猪舍潮湿、卫生差、拥挤、营养不良时,发病和死亡均增高。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4~7天。病初体温升高到41℃以上,食欲减退,精神欠佳,喜卧、寒战,出现结膜炎,眼有分泌物,咳嗽,流鼻液。随之出现典型的痘疹。

在病猪皮薄毛少的部位,即鼻吻、眼睑、腹部、四肢内侧、乳房,甚至在全身体表皮肤上,或口鼻黏膜上出现痘疹。

病初皮肤上出现圆形红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硬固的红色结节样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略呈半球形,表面平整,边缘为淡灰色,随后结成暗棕色痂块,最后脱痂留下白色瘢痕而愈。病程10~15天。在临诊上,猪痘一般没有明显的水疱和脓疱过程。

在发痘过程中,病猪皮肤患部发痒,常在猪圈墙壁、栏柱等处摩擦,致使皮肤流出血性液体。局部黏附泥土、垫草,结成厚壳,致使皮肤变厚或形成皱褶。

本病大多数为良性经过,死亡较少,病死率在5%左右。有些病猪不出现典型的发痘过程,发病轻微,很快痊愈;相反,极少数病猪,不仅全身出痘,还可在猪的口腔、鼻、咽喉,甚至肺部发生水疱和溃烂,出现不食、虚弱、腹泻、肺炎等症状,这种病猪大多最后死亡。年龄较小的仔猪,死亡率较高,特别是在气候恶劣、卫生条件差及营养不良,或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更为严重。


病理变化

猪痘病毒引起体表皮肤损伤,在组织切片中,可见皮肤的表皮棘细胞水肿、变性,并见细胞浆内有包涵体,包涵体内有小颗粒状的原生小体;胞核中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化;在痘苗病毒感染的猪痘,则不见空泡化。

在痘病的后期,常见上皮细胞坏死,真皮和表皮下层出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



诊断鉴别

本病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及临诊症状进行诊断。在同一时期内,较多的仔猪先后发病,在发病猪群中,常可见到猪体皮肤上有明显的痘疹变化,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确诊。

1.组织学检查取有病变的皮肤,做成组织切片,可见表皮棘细胞中,有典型的胞浆内包涵体。

2.病毒分离 取患病初期病料做成混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加入适量抗生素处理后,然后接种在猪同源和异源细胞培养;猪痘病毒只能在同源细胞中经多代盲传继代适应后,才能产生明显的细胞致病作用,细胞病变包括核空泡化,形成嗜酸性胞浆内包涵体,胞浆收缩成线状,最后细胞死亡。而痘苗病毒在同源和异源细胞培养中,在第一代接种时,便可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致病作用。

将经过处理的病料,接种鸡胚时,猪痘病毒不能在鸡胚中继代。痘苗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增殖,形成直径达3~4mm的痘斑,中心坏死。

3.动物接种用鸡和家兔皮肤感染试验,痘苗病毒在接种处可产生典型的痘疹;而猪痘病毒则不能,因其不感染鸡和家兔。

将乳猪的耳部和股内侧皮肤划破,涂擦上述病料,如出现痘疹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及环境卫生;消灭猪虱和蚊、蝇具有很重要的预防作用。应从没有此病的猪场购买新猪,入场前要观察体表有否痘疹样病变,从外购入后,要隔离观察1~2周,以防带入传染源。

目前,我国尚无有效疫苗可供预防用,康复猪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发现病猪后,应立即隔离,及时进行治疗。如果病猪数较多,难以隔开时,要搞好圈舍卫生,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继发感染。

本病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常采用对症疗法。可对皮肤病变部,用0.1%~0.5%高锰酸钾溶液,或1%~2%硼酸溶液,或淡盐水,或花椒艾叶水洗,然后涂上碘酊,或紫药水,或碘甘油,或消炎软膏。

为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猪痘(Swine pox)是由痘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常被称为天花,。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发生典型的丘疹和痘疹。本病发生较普遍,一般是良性经过,但在部分养猪单位,由于饲养管理不良,环境卫生差,并有继发感染时,仔猪死亡率还是很高,所以不能忽视它对养猪业的危害。


猪痘的病原为两种形态近似的病毒引起,一是猪痘病毒,属痘病毒科(Poxviridac)的猪痘病毒属(Suipoxrirus)成员;另一个是痘苗病毒,属正痘病毒属的成员。前者是发生猪痘的主要病原。病毒粒子为砖形或椭圆形,基因组为双股DNA,有囊膜,是大型病毒,大小约300nm×250nm×200nm。

猪痘病毒只能使猪发病,只能在猪源组织(猪肾、睾丸、胎猪肺、胎猪脑)细胞内增殖。在猪肾细胞内培养,4~5代后使细胞发生致病变作用,并在细胞核内产生空泡和胞浆内包涵体。痘苗病毒能使猪和其他多种动物感染,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中,牛、绵羊胚胎细胞内增殖,在胞浆内形成包涵体。

痘病毒对理化学因素抵抗力较弱。上皮组织中的病毒,对冷和干燥有抵抗力,在干燥条件下可保存1年以上,冻干的病毒可保存几年,在干燥的痘痂皮中能存活几个月;腐败条件下可很快杀死病毒,在pH3的环境中可逐渐失去感染力;在正常条件下的土壤中可存活几周。猪痘病毒对热、直射阳光、紫外线敏感,在空气和室温中易失去毒力,在55℃经lOmin,37℃ 24h丧失感染力。1%~20%碱溶液、3%石炭酸、0.5%福尔马林等消毒药液,经数分钟可杀死。


流行病学

病毒随着皮肤痘疹的渗出液、脓疱和脱落的痂皮而散布于猪舍及周围环境中。

猪痘病毒极少发生接触传染,主要是猪血虱的叮咬机械传播,病毒在猪虱体内可存活1年之久,但不复制。其他昆虫如蚊、蝇等外寄生虫,在本病传播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痘苗病毒可通过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经损伤的皮肤而感染。

猪痘病毒大多引起4~6周龄的哺乳和断乳仔猪发病,仔猪发病急重、死亡率高,成年猪有抵抗力,常呈隐性经过。仔猪一旦患病后可产生终生免疫力。由痘苗病毒引起的猪痘,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发生。

由于痘病毒在干痂皮中生活时间较长,感染的猪虱体内可保存几个月的传染力,所以,在发病猪场,可年年造成仔猪发病,形成地方流行。一般来说,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以春秋阴雨、寒冷、猪舍潮湿、卫生差、拥挤、营养不良时,发病和死亡均增高。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4~7天。病初体温升高到41℃以上,食欲减退,精神欠佳,喜卧、寒战,出现结膜炎,眼有分泌物,咳嗽,流鼻液。随之出现典型的痘疹。

在病猪皮薄毛少的部位,即鼻吻、眼睑、腹部、四肢内侧、乳房,甚至在全身体表皮肤上,或口鼻黏膜上出现痘疹。

病初皮肤上出现圆形红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硬固的红色结节样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略呈半球形,表面平整,边缘为淡灰色,随后结成暗棕色痂块,最后脱痂留下白色瘢痕而愈。病程10~15天。在临诊上,猪痘一般没有明显的水疱和脓疱过程。

在发痘过程中,病猪皮肤患部发痒,常在猪圈墙壁、栏柱等处摩擦,致使皮肤流出血性液体。局部黏附泥土、垫草,结成厚壳,致使皮肤变厚或形成皱褶。

本病大多数为良性经过,死亡较少,病死率在5%左右。有些病猪不出现典型的发痘过程,发病轻微,很快痊愈;相反,极少数病猪,不仅全身出痘,还可在猪的口腔、鼻、咽喉,甚至肺部发生水疱和溃烂,出现不食、虚弱、腹泻、肺炎等症状,这种病猪大多最后死亡。年龄较小的仔猪,死亡率较高,特别是在气候恶劣、卫生条件差及营养不良,或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更为严重。


病理变化

猪痘病毒引起体表皮肤损伤,在组织切片中,可见皮肤的表皮棘细胞水肿、变性,并见细胞浆内有包涵体,包涵体内有小颗粒状的原生小体;胞核中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化;在痘苗病毒感染的猪痘,则不见空泡化。

在痘病的后期,常见上皮细胞坏死,真皮和表皮下层出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



诊断鉴别

本病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及临诊症状进行诊断。在同一时期内,较多的仔猪先后发病,在发病猪群中,常可见到猪体皮肤上有明显的痘疹变化,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确诊。

1.组织学检查取有病变的皮肤,做成组织切片,可见表皮棘细胞中,有典型的胞浆内包涵体。

2.病毒分离 取患病初期病料做成混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加入适量抗生素处理后,然后接种在猪同源和异源细胞培养;猪痘病毒只能在同源细胞中经多代盲传继代适应后,才能产生明显的细胞致病作用,细胞病变包括核空泡化,形成嗜酸性胞浆内包涵体,胞浆收缩成线状,最后细胞死亡。而痘苗病毒在同源和异源细胞培养中,在第一代接种时,便可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致病作用。

将经过处理的病料,接种鸡胚时,猪痘病毒不能在鸡胚中继代。痘苗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增殖,形成直径达3~4mm的痘斑,中心坏死。

3.动物接种用鸡和家兔皮肤感染试验,痘苗病毒在接种处可产生典型的痘疹;而猪痘病毒则不能,因其不感染鸡和家兔。

将乳猪的耳部和股内侧皮肤划破,涂擦上述病料,如出现痘疹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及环境卫生;消灭猪虱和蚊、蝇具有很重要的预防作用。应从没有此病的猪场购买新猪,入场前要观察体表有否痘疹样病变,从外购入后,要隔离观察1~2周,以防带入传染源。

目前,我国尚无有效疫苗可供预防用,康复猪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发现病猪后,应立即隔离,及时进行治疗。如果病猪数较多,难以隔开时,要搞好圈舍卫生,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继发感染。

本病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常采用对症疗法。可对皮肤病变部,用0.1%~0.5%高锰酸钾溶液,或1%~2%硼酸溶液,或淡盐水,或花椒艾叶水洗,然后涂上碘酊,或紫药水,或碘甘油,或消炎软膏。

为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淘宝畜牧产品销售量最大的网店——助农畜牧科技超市欢迎您
您可以在本店安全地购买到养殖上所需的90%以上产品——兽药、饲料添加剂、保健产品、养殖器械、除四害产品、养殖科技图书和光盘等。 http://gxzn99.taobao.com/足不出户购买,质量保证,价格低廉,发货迅速!
养鸡与鸡病防治技术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