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是一类高效生物催化剂,能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PH值等条件下有效地促进动植物生理生化反应,酶的理化性质上属于蛋白质,所以也具有蛋白质的所有特征。
目前我们所获得的酶制品绝大多数是从微生物中诱导和提取出来的,而从植物中获得的酶制品则较少,主要是因为从植物中提取的成本极高,各种酶制剂的组合也可以对各种糟渣和粗饲料等进行处理,其作用与微生物对粗饲料的发酵相似,因为微生物对糟渣等的发酵实际上也是通过分泌胞外酶来进行的,所以二者有相似的地方,当然,相似之处也有很多本质的区别,这就是本篇将要阐述的内容。
那么,酶和微生物分别对粗饲料进行处理和发酵的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单独用酶对粗饲料的处理有几大特征:
① 单一的酶对作用的底物有高度的专一性
即一种特定的酶只对特定的底物才会产生作用,通俗地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如直链淀粉酶只会对淀粉的直链部分的末端开始进行降解,而不会管其他的。
再比如,由里氏木霉生产的纤维素酶其实是由一系列高度协同作用的酶所组成,统称为纤维素酶,典型的纤维素酶组合是:内切葡聚糖酶(Cx )、外切葡聚糖酶(C1 )、β一葡萄糖苷酶(βG )。等三类,第一,C1-酶:这是对纤维素最初起作用的酶,它破坏纤维素链的结晶结构,起水化作用。即C1-酶是作用于不溶性纤维素表面,使结晶纤维素链开裂、长链纤维素分子末端部分游离,从而使纤维素链易于水化。第二、Cx-酶:这是作用于经C1-酶活化的纤维素、分解β-1,4键的纤维素酶。主要包括内切-1,4-β-葡聚糖酶和外切-1,4-β-葡聚糖酶。前者是从高分子聚合物内部任意位置切开β-1,4键,主要生成纤维二糖、纤维三糖等。后者作用于低分子多糖,从非还原性末端游离出葡萄糖。第三、β-葡萄糖苷酶:即为将纤维二糖、纤维三糖及其它低分子纤维糊精分解为葡萄糖。
上述三种纤维素酶在分解纤维素时,任何一种酶都不能裂解晶体纤维素,只有三种酶共同存在并协同作用时,才能完成降解过程。
所以,从酶的专一性特征来看,酶与酶之间的合作是显得多么的重要。正是因为酶与酶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最大催化效果,所以,我们在粗饲料降解剂产品中大量使用了辅酶系统制剂,由大量复杂种类繁多的代谢途径酶所组成的辅酶系统(主要由数十个微生物组成的菌种群,对特殊基料进行培养后获得的培养物),是高效率酶产品的基本保证之一。
国内有一家生产处理秸秆饲料的酶产品的厂家,为了说明其产品对全价饲料也有较强的降解作用和促进消化作用,有这么一句宣传:“本品连秸秆都能分解,更何况全价饲料这样容易被分解的物料呢,用于全价饲料分解的效果更不用说了”。其实这是有违酶的专一性原理的,对于酶来说,是绝对不会大材小用的,或者说用宰牛的刀来杀鸡的,大材就是大用,绝对不会小用。这是酶的专一性特点决定的。
② 酶作用的高效率性
即酶对生物催化反应的效率是非常高的,速度是极快的,也是您可能无法想象的。
比如用“粗饲料降解剂”(含有高效纤维素组合酶和特效辅酶系统,及酶活助剂系统)来处理玉米秸秆粉,加水比为1∶2后,只要处理几个小时,即可以达到30%以上的粗纤维降解率。而这个过程,要是用“活力99生酵剂”来发酵处理的话,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所以酶和微生物对物料的处理效率相差数百倍之多。
例如,用“活力99生酵剂”来发酵微贮玉米秸秆粉,一般需要发酵半个月以上,最好是发酵30天以上,效果才明显,这是因为“活力99生酵剂”是以微生物为主的产品,它是靠微生物菌种来发酵秸秆的,接种后,微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有一个生长延滞期和启动期,先利用秸秆物料中的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来获得能量,例如发酵时加入了玉米粉,则微生物分析环境后,分泌出淀粉酶等胞外酶进行淀粉的分解和利用,从而获得能量,进行生长,有了足够的能量和繁殖了一定数量的微生物细胞后,秸秆物料中的容易利用的能量利用完毕后,它才会再分析环境,被秸秆纤维诱导产生出纤维素酶来,这时才会正式进行纤维素的降解,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需要长达几十天的作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用微生物来发酵秸秆,其实最终还是要靠其中的微生物分泌的胞外纤维素酶来起作用,达到降解纤维的目的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用微生物来处理物料,比直接用酶来处理物料慢得多的原因之一。
酶可以说是,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终极工具。
③ 酶作用的环境,酶产生最大的效率,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PH值,以及相应的微环境和介电环境。
这需要我们制造出相应的良好的微环境,才能让酶产品发挥最大的功效。而自然界的环境尤其是等待处理的物料的微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如果能让所有待处理物料(如木薯渣、玉米秸秆粉、酒糟、豆渣、酱油渣等等),在作适当调整后,达到一个统一的环境,则可以发挥产品的最大功效。“粗饲料降解剂”产品中则有这一类的缓冲剂和微介电元素,可以尽可能地创造出酶作用的最佳微环境。
④ 酶具有可修饰性,酶活性的可调节性等
有些酶可在其他酶的作用下,将酶的结构进行共价修饰,使该酶活性发生改变,这种调节称为共价修饰调节,这类酶称为修饰酶。
还有在生产某种酶之前,对产酶菌株进行基因方面的某些改造,使其最终产生的相应的酶的活性发生变化,如活性更高,或更耐酸或碱性等。
一些化学元素也可以使酶的活性更强和更为适应环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在用“粗饲料降解剂”和“活力99生酵剂”处理和发酵糟渣时,要加入一些磷酸氢钙或过磷酸钙的原因之一,磷酸元素,在“粗饲料降解剂”中和“活力99生酵剂”处理和发酵糟渣时,可以起到部分激化活性的作用,效果是很显著的。同时,在厌氧环境下,磷元素对“活力99生酵剂”在无氧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获得生长和代谢的能量是有极大帮助的。
在“粗饲料降解剂”中,我们大量使用了杂萜环类螯合微量元素,实验表明,对酶活性的强化有极大的帮助。
⑤ 酶催化反应产物,反过来对催化反应的抑制作用。酶反应的可逆性等。
即产物抑制效应,即一个生物反应在酶的催化下进行,产生的产物,反过来又抑制这个生物反应的继续进行下去。这是生物进化的一个特征之一,即自然界的生物,在周围环境中获得食物时,有保存和保留食物的趋向,通俗地说,够用了即可以了,不必继续分解下去了。
但是这个特点对于我们用“粗饲料降解剂”等来处理糟渣和纤维秸秆饲料是不利的,因为产物的抑制效应,使降解处理过程不能继续下去,反应停滞不前,比如,用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粉,反应开始后,即产生了产物葡萄糖,而产物葡萄糖反过来又抑制纤维素酶继续降解秸秆粉。这个酶的特点,我们必须加以解决,不然的话,会严重影响“粗饲料降解剂”产品的降解功效。
我们采用加入嗜糖型微生物和合成菌体蛋白能力强的菌株,进行与酶制剂的组合,同时加入微量元素(或建议处理前,由用户加入微量元素和钙磷等),这样,在处理物料时,如处理玉米秸秆粉时,产生的葡萄糖马上被这类微生物吸收利用,用来合成菌体蛋白,或把葡萄糖改性为葡萄糖酸及其微量元素复合物等,这样,不断地去除产物葡萄糖,使发酵和处理能不断地进行下去,这样的产品才会有高效率降解作用。
单独用酶来处理物料粗饲料等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效果也不大。这是因为酶有专一性等多种特征,他们就象听从指挥的军队,只做自己份内的事,不会管其他的事,而且作用条件苛刻,也不会自己创造出条件来,例如,单一用纤维素酶来处理玉米秸秆粉,加水加酶后,它们马上直接对秸秆粉中的纤维进行分解,如果没有辅酶的帮助,则它们在遇到与木质素或半纤维素缠绕的纤维素时,就无法起到作用,因为与纤维素缠绕在一起的木质素等阻碍了它的工作,而另外在产生出一定葡萄糖后,由于产物抑制效应,它们就停止分解了,不再劳动了,这些就是直接用市场上的酶制剂加到待处理物料中产生的效果,可以肯定地说,效果极其微小,不信,大家尽可以从市场上买来酶制剂产品,也包括世界级的跨国大公司的酶产品,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另外单独用酶来处理秸秆饲料,还有一个局限性,就是处理好的秸秆饲料无法长期保存,超过几天后,就会腐败变质发臭,这是因为没有微生物有益细菌的参与,不能保鲜。
而对于产物抑制效应而言,除非您不断地去除酶反应的产物如葡萄糖,它们才会继续分解,比如,加水加酶处理几小时后,又用水洗一次秸秆粉,洗掉葡萄糖,再加水再加酶,处理几小时后,又用水洗掉葡萄糖,又加水加酶,如此反复,但这只有实验效果,没有实用性而已。
当然,在动物的小肠中有这样一个机制,即不断地去除酶反应产物,如纤维素酶进入动物小肠后,纤维素酶分解秸秆粉后产生的葡萄糖,马上被小肠绒毛壁吸收到细胞中,再通过血液进入各个动物器官,从而这样就去除了产物葡萄糖,使纤维素酶能继续分解秸秆粉,不断地分解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市场上的酶产品,强调其体内分解效果好于体外的效果的原因吧。
总之,综上所述,单一或单独用酶制剂来体外降解秸秆粉等物料,效果是极其微小的,是有限的,酶对物料体外降解的这种局限性,通俗地说:酶体外降解是非常呆滞的。
而“粗饲料降解剂”由于加入了微生物菌种,与微生物结合起来,同时加入了辅酶系统制剂、和酶活助剂系统(微介电及微元素、缓冲剂等),则彻底解决这种酶作用的这些局限性,使其具有强大的降解功效。
接下来介绍酶产品促进动物消化机能,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的原理和机制等。
直接饲料的酶产品(指不是用来处理糟渣的酶制剂产品)的设计原理如下:
1、根据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中内源酶的分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酶系,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
2、根据不同饲料的原料种类和配比,采用不同的酶种复合。
3、根据饲料中不同的抗营养因子,采用特异性酶复合而成。
4、根据每种酶的特性,合理复合,使之协同发挥作用。
5、将益生素与酶的不同酶系合理复合,使之协同发挥作用,其效果更佳。
直接饲料的酶产品(指不是用来处理糟渣的酶制剂产品)对提高动物消化吸收率的机理如下:
1、补充内源酶(主要是指消化酶类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的不足,和激活内源酶的分泌。补充内源酶适用于幼小动物,如乳猪仔猪等。
2、水解非淀粉多糖(NSP)等抗营养因子,降低消化道内容物粘度
非淀粉多糖主要是指,大麦、小麦和玉米中的β-葡聚糖、木聚糖、戊聚糖等,和豆粕中的甘露聚糖等,肠食糜粘度是影响饲喂非常规日粮(如大麦、小麦等)畜禽对营养的消化利用的重要因素。粘度增加,显著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粘度增加,溶质的扩散速度下降,减慢营养物质从日粮中的溶出速度;粘度增加,肠道机械混合内容物的能力严重受阻;高粘度使食糜中各组分混合不均,从而妨碍食糜中的糖、氨基酸和脂肪向肠粘膜移动,影响消化吸收;非淀粉多糖(NSP)与内源酶的络合,阻止了这些酶与底物的作用;粘度增加还降低食糜通过的速度:水溶性非淀粉多糖使肠内容物呈现浓稠的胶冻样质地,从而减慢了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促使后肠微生物发酵,降低养分的利用效率。
3、破坏植物细胞壁,使包裹在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充分地释放出来,从而增加与消化酶的接触面,提高消化吸收率。
畜禽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占到动物饲料量的95%以上),植物饲料则都有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复杂,主要由NSP(主要是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组成,包埋在细胞壁内的许多可消化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等)由于不能与消化酶接触,得不到消化利用,从而降低其效果。在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如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可以破坏植物细胞壁结构,使细胞内溶物裸露出来与动物内源酶接触消化,提高饲料的消化及吸收率。
4、提高机体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酶不仅直接参与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也影响其代谢和参与有关激素的调节作用。1996年有人报道在大麦日粮中添加0.1%的粗酶制剂喂肉鸡,提高了血液中胰岛素水平(p<0.05=而胰高血糖素水平下降,表明酶制剂能提高雏鸡的免疫力。加拿大一学校试验证明,酶制剂的添加显著降低肉鸡死亡率(11.3%对4%)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5.3%对0.7%)。
5、改变消化部位
饲料中水溶性非淀粉多糖使食糜水分增加,粘度增大,排空速度减慢,促使后肠微生物发酵,降低养分利用率,外源酶制剂添加能改变消化部位,使某些物质的消化场所由盲肠转移到小肠,减少后肠微生物发酵,提高其消化率。此外,外源酶还有助于改善消化道内环境,如平衡内源酶的分泌,减少肠粘膜细胞的脱落。
6、改变肠壁结构,提高养分吸收能力
小肠空肠被认为是畜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研究中发现,在火鸡日粮中添加淀粉酶与对照组相比,小肠空肠和回肠段的绒毛长度在0~3周龄有明显的提高,增加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面积,提高了吸收能力。
上面讲了酶作用的特点和局限性等知识,以及酶促进饲料消化吸收的机理等。下面介绍微生物单独对物料(如糟渣秸秆等)进行发酵处理的特征。
1、 与酶作用的呆滞性相反,微生物的作用非常灵活。
微生物与酶不同,它是一个活的生物体,能够主动分析周围环境,从而创造出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条件来。
首先,微生物能迅速创造出一个厌氧的环境来,从而阻止有害细菌的繁殖和生长。
其次,微生物能迅速创造出一个偏酸性的环境来,从而阻止有害细菌的繁殖和生长。
微生物还能根据特定的物料的特定环境,创造出特定的环境来,如用“活力99生酵剂”发酵鸡粪,鸡粪中盐度高,它能马上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阻止水分的外泄和质壁分离等,鸡粪偏碱,它能优先代谢分泌有机酸来中和环境,等等,都是微生物灵活机动的特点。
2、 正是因为微生物发酵的灵活机动,所以它们能对相应的物料进行改性,改良等,使发霉的饲料脱霉,使轻度变质发臭的饲料变香等。
3、 同时,微生物有益菌吃到动物体内后,还能产生诸多好处:如:
3.1迅速造成肠道内的厌氧环境,从而抑制有害细菌繁殖生长,并促进消化吸收。
3.2迅速酸化肠道,从本质上抑杀有害细菌,同时维护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增加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3.3竞争性地与有害细菌争夺小肠绒毛上的附着点,从而抑制了有害细菌和病原菌的附着点,使小肠微生态中保持有益菌的绝对优势。
3.4增强猪只的免疫力,由于有益细菌在诱发动物产生抗体上有着相似的地方,但有益细菌不会使动物发病,又能常激发动物产生抗体,所以,也就锻炼和提高了动物的免疫抗病能力。
3.5有益细菌本身在动物肠道中进行新陈代谢时,会产生较多的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消化酶等,并合成菌体蛋白,这些东西本身是营养物质,能增中动物的生长速度,提高营养供给。
3.6发酵中会产生少量酒精,也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并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
所以,如果把酶和微生物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怎样呢,综合上述观点,效果不言而喻,酶与微生物互取所长,各补所短,酶以其比微生物高数百倍的工作效率和呆滞的性格,结合微生物灵活的发酵方式和极强的适应环境和改良物料的特性,当然还有比酶低得多的工作效率,二者互补,对各种糟渣和秸秆类饲料的处理,可谓轻轻松松,降解彻底而且效率高。
这也就是我们的新产品“粗饲料降解剂”的特点,“粗饲料降解剂”产品即为酶与微生物结合的典型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