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养殖人社区养殖人家园欢迎您!
有问必答!
36名中大专畜牧专业版主为您排忧解难!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中国养殖人社区【农牧渔林除杀四害技术论坛 供求信息发布】白蚁防治技术论坛 → 白蚁药饵法的研究进展

发酵床养猪养鸡养鸭网 养殖业新闻与市场动态 养殖路上与养殖日记 廉价饲料利用技术 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 养鸡与鸡病防治技术
养鸭与鸭病防治技术 养鹅与鹅病防治技术 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 特种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淘宝安全购买万种养殖产品 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

  共有82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白蚁药饵法的研究进展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白鹅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养殖爱好者 贴子:299 积分:418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11/8 9:20:00
白蚁药饵法的研究进展  发贴心情 Post By:2012/2/19 21:08:00

摘要:药饵法是一种灭治整个白蚁群体为目标的防治方法。由于化学屏障法会对环境和防治白蚁效果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药饵法日益受到白蚁防治行业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白蚁药饵法原理、药饵成分和使用药饵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药饵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白蚁 药饵 进展
·引言
白蚁是地球上最为古老的社会性昆虫,其种类也较为繁多,全世界已定名的白蚁2600余种,我国达500余种[1]。由于白蚁以木材和含纤维素的物质为主要食料以及其自身强大的繁殖能力,它们对房屋建筑、物资仓库、水库堤坝、水上船只、家具衣物、图书档案、林木果园、农田作物均能造成严重危害,给人类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带来极大损失。在人类与白蚁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一些防治白蚁的方法被运用于生产生活中。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人们用蜃灰或石灰保护墙屋,防止白蚁等害虫;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十一除白蚁法中有用青栀子、桐油及青矾防治白蚁[2]。在20世纪30年代前,白蚁防治药物主要是砷酸钠、氟硅酸钠和焦硼酸钠等无机杀虫剂。自从1939年P.Miiller发现DDT有广谱杀虫作用以来,各种人工合成农药相继被开发出来并大量使用。在有机合成杀虫剂中,以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七氯等为代表的环戊二烯类有机氯杀虫剂因生产成本低廉、防治效果全面、有效期可达30年等优点成为防治白蚁主要药剂。随着有机氯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其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难以分解破坏、残留时间长、在人畜体内积累并有〝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负面影响日益突出。随后,低毒高效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和杂环类如吡虫啉等杀虫剂在白蚁防治市场上取代了有机氯杀虫剂。用有机合成杀虫剂防治白蚁实质上就是在房屋建筑的地层和四周形成化学屏障,造成不利于白蚁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将白蚁拒之于目标物之外,达到保护房屋建筑免受白蚁危害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之为化学屏障法。化学屏障法是一种被动预防法,无论房屋建筑有无白蚁危害的可能性一律施药,把白蚁简单地阻止在外。然而,白蚁在无药区外仍能生存繁殖,时刻威胁着房屋建筑。当化学药物屏障某处减弱或遭到破坏,白蚁随时有侵蚀房屋建筑的可能。此外,化学屏障法需大量使用有机合成杀虫剂喷洒在土壤中,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由于化学屏障法会对环境和防治白蚁效果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使用别的技术和方法来代替大量喷洒化学药剂已成为白蚁防治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在众多白蚁防治的新方法中,药饵法以使用药量少,彻底根除白蚁危害,具有可操作性,防治成本在可承受范围内等优点日益受到白蚁防治行业重视。人们对药饵成分组成、药剂的选择、药饵制作以及使用药饵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探讨,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
1.药饵法原理
药饵法是一种主动预防法,防治的白蚁主要为地栖性白蚁。在白蚁可能对房屋建筑造成危害的地方设置药饵,对四周的白蚁种群进行时刻监控,从而使房屋建筑避免受到白蚁的侵蚀。药饵法是基于白蚁觅食和抚育行为。白蚁属于社会性昆虫,在群体中觅食和抚育都由工蚁来执行。白蚁觅食方式是发散式的,工蚁向各个方向觅食,挖掘蚁道;同时白蚁在搜索到一个食物源后,不会停下来将食物消耗殆尽,而是以这一食物源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扩散,搜寻下一个食物源,很快会以蚁道覆盖的方式占领其觅食区域。白蚁的抚育行为主要表现在护卵行为、喂食行为、舐吮行为三个方面。研究发现[1]工蚁对于尚未能自行取食的幼蚁进行喂食,把经过初步消化的食物喂给幼蚁。兵蚁由于口器退化,不能自行取食,所以也和幼蚁一样要靠工蚁喂食。蚁王、蚁后也须靠工蚁进行喂食。张健华等[3,4]通过解剖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幼蚁、工蚁、兵蚁和若蚁的消化系统及测量其消化道的大小与消化道内半固体褐色物质的含量也得出以上结论。研究还发现[1]工蚁对于兵蚁以及工蚁个体之间经常进行舐刷,一次舐刷不仅时间拖延很长,而且舐刷的动作也非常细致,往往反复进行数遍。在蚁后的身边经常围绕着一定数量的工蚁和兵蚁,工蚁除搬运蚁卵外,同时聚集蚁后的腹部舐吮。药饵法就是制作含有杀死白蚁有效成分的药饵并吸引白蚁来取食,利用白蚁觅食和抚育行为使白蚁整个群体中毒死亡,从而达到消灭蚁群的目的。药饵应具备以下特点:(1)药饵的媒介或引物必须是像白蚁的其它食物一样,可被白蚁接受的材料;(2)药饵的有效成分必须对白蚁没有排斥性,或者是白蚁回避药饵浓度以下的浓度;(3)药饵对白蚁的致死作用必须是慢性的,以便短时间内不会在药饵附近杀死白蚁,否则药饵附近的死蚁将会引起其它活着的白蚁的警觉而回避药饵,使药饵丧失其应有的作用[5]。李栋[6]也表达类似观点。药饵法的目标不是消灭有限数量的白蚁个体,也不以阻隔白蚁与房屋建筑接触为直接目标,而是消除房屋建筑四周环境内可能对其造成危害的白蚁群体。利用白蚁生物学习性中觅食和抚育行为,通过药饵使整个白蚁群体中毒死亡。药饵法避免了化学屏障法中只是简单地把白蚁阻隔在房屋建筑之外而无法消除四周白蚁群体和大量使用杀虫剂给环境带来污染的弊端,使房屋建筑及其四周的区域内在一定时间形成无白蚁的状态,从而使房屋建筑在同样的时间内免受白蚁危害。
2.药饵成份研究进展
药饵成份主要由饵基、药剂和辅助剂三部分组成。饵基在药饵中起载体的作用,一般选择白蚁喜食的食料,让白蚁进行取食。药剂在药饵中起灭蚁作用。在药饵中药剂与饵基混合在一起,白蚁在取食饵基的同时也取食了药剂,从而达到灭蚁的目的。辅助剂在药饵中主要起增强药饵对白蚁的吸引力,促使白蚁对药饵进行更多的取食,使得药饵灭蚁效果更加显著。药饵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药剂的选择,相关的文献也较多。随着对白蚁生物学的了解不断深入,有关辅助剂文献也多了起来,内容主要侧重于白蚁促食剂的研究。
2.1饵基成分研究进展
饵基是吸引白蚁取食的主要部分,选择何种物质作为饵基取决于白蚁是否喜食。当前,用于饵基的物质比较繁多。刘显钧[7]提出用松木块和松木桩作为饵基。松木块制作成40×80×150mm大小,在其表面钻深60-80mm直径6mm的孔放置药剂;松木桩制作成60×40×200mm大小,在其表面钻深70-90mm直径6mm的孔放置药剂。把木块或木桩作为饵基并不多,现通常采用甘蔗渣粉、木粉、纤维素粉、纤维素纸。黄求应等[8]指出用40%松木屑、26.6%小米粉、23%糯米粉作为饵基能吸引白蚁取食。张树棠等[9]发现黑胸散白蚁喜食干玉米秆及棉纤制品,在6-10月份里以玉米秆为材料进行诱杀,有效诱杀次数平均为59.74-68.75%,效果很好。高道蓉等[10]用78%木屑、米糠(新鲜)20%、蔗糖1%、石膏粉(硫酸钙)1%制作饵基。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生产的SentriconTM纤维素纸,美国恩斯特克斯公司开发生产的ExterraTM采用粉状饵基。
2.2药剂成分研究进展
药饵中使用的药剂应为白蚁种群控制剂。白蚁种群控制剂是指能消灭同整巢白蚁群体,或能抑制白蚁种群数量和活动的药剂。 在这些药剂中由于作用机理以及本身的特性等原因,它们防治效果也有所区别。
2.2.1生物源药剂研究进展
生物源药剂防治白蚁是研究及防治人员关注的目标[11]。生物源药剂有真菌、细菌、线虫、病毒、植物以及植物提取物等。生物源药剂的商业应用目前还不成熟,但相关文献不断增多,说明生物源药剂的研发速度正在加快。
真菌药剂研究进展
昆虫病原真菌已是微生物防治白蚁研究的焦点[12]。这些真菌较线虫具有更少的侵略性,对白蚁引起更少的即时生理和行为变化,灭杀效果很缓慢。因此,通过群体中成员间的接触,这些病原性微生物似乎有着更大的分布与扩散潜力[12]。白蚁生活环境也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现已发现20多种真菌与白蚁有不同程度的寄生关系,但大部分种类在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还不明朗。Delate等、Jones等和Grace等[12]从药饵的应用方面探讨了用病原性真菌防治白蚁的可能性。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等通过实验证明了对白蚁具有致病性[13~15]。研究者从绿僵菌中分离出了一组12个循环肽,名为腐败菌素,包括了三个新的化合物,评价了它们作为台湾乳白蚁药剂的可能性[12]。绿僵菌已在澳大利亚用于白蚁防治,而且效果明显[16]。H?nel[17]成功地使绿僵菌在一个澳大利亚筑笼白蚁Nasutitermes exitiosus巢内引发流行病。真菌通过表皮和被白蚁取食的食物进入虫体而起作用,但研究发现[16]已知的真菌品系对白蚁具有趋避性,因此发现和寻找非趋避性的真菌品系是成功控制具有大量个体数量的地下白蚁种类的关键。目前真菌制剂还仅限于实验阶段,其开发还有较多问题需要解[18]
其他微生物药剂研究进展
国内外都有白蚁病毒的报道,室内感染试验有较好的效果。Al Fazairy和Hassan[12]利用从埃及棉叶蛹Spodoptera littoralis中分离出一种多面体核病毒,成功地感染了干木白蚁Kalotermes flavicollis,他们还报道了感染白蚁的病理组织学的某些研究细节。苏云金杆菌、粘质沙雷氏菌、铜绿假单孢菌试验证明对某些白蚁具有致病能力,但也发现苏云金杆菌在土壤中存活力差,影响实际使用[19]。用微菌素Micromectin点滴处理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和台湾乳白蚁,结果表明微菌素对白蚁有较高接触毒性[20]。通过筛选出的高毒株与虫生真菌复合在室内试验表明这种病毒复合制剂比单纯病毒感染速度快,即使在林间蚁巢内也同样能加快巢内白蚁的感染死亡[21]。应用斯氏线虫、异小杆线虫等对白蚁进行防治效果测定,获得了较高的感染率。用一种异小杆线虫处理胀树白蚁的蚁道,获得毁灭整巢白蚁的效果[14,18,21]。线虫作为一种防治白蚁的生物杀虫剂已有多家公司生产[22]。新线虫Neoaplectama线虫防治白蚁的方法是将线虫放入蚁道,这些线虫再进入白蚁体内。有研究报道新线虫属线虫防治黑翅土白蚁死亡率达80—100%,但在防治台湾乳白蚁时防效仅为8-34%,差异很大[23]。国内用新线虫属线虫防治黑翅土白蚁也获得很好效果[10,12]。美国一家非赢利性机构“生物综合资源中心”认为线虫在不超过两年的时间内将死亡,因此实际上用线虫防治白蚁是不可行的[10]。美国农业部林业试验站进行的野外试验认为防治白蚁野外群体几乎无效[24]
植物以及植物提取物药剂研究进展
利用某些植物以及植物提取物作为防治白蚁药剂也是生物源白蚁防治药剂研究方向之一。我国民间有利用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曼陀萝Datura stramonium、醉鱼草Baddleid lialeydnd等野生植物制成烟剂,或以树皮粉加菌圃粉诱杀白蚁,或将植物提取物和动物源农药混合,实践证明效果很好[25~28]。已有越来越多的杀虫植物活性物质应用于白蚁防治,如印楝素azadirachtin能显著影响家白蚁的趋向和取食行为[29,30]。黄友珍[31]也报道了苦楝Melia azedarach对台湾乳白蚁的毒力试验。林树青[27]用雷公藤、闹羊花、博落回等中草药为原料制作药剂灭治家白蚁和黑翅土白蚁,试验证明中草药不但对白蚁引诱力强,而且白蚁对其取食量大。随着科技的发展,从植物中提取杀虫活性物质再结合其他药剂,防治效果会有很大提高[32]
2.2.2代谢抑制药剂研究进展
在代谢抑制药剂已使用的包括硼砂(Borax)、伏蚁腙(hydramethylnon)、A-9248(diiodomethyl)、氟虫胺(sulphluramid)等。此类药剂都是通过进入能量代谢中的三羧酸循环,影响电子传递系统和氧化磷酸化作用,使昆虫的细胞呼吸作用得到抑制,从而昆虫得不到ATP能量而死亡。国内有用氟虫胺对散白蚁、乳白蚁防治的报道,试验证明氟虫胺药效缓慢、传递性较好、在低浓度时对白蚁无趋避性和拒食性,在野外能成功控制散白蚁和乳白蚁[33~38]。庞正平等[39]进行了伏蚁腙对台湾乳白蚁的试验,结果表明伏蚁腙药效缓慢,低浓度时无趋避性和拒食性,但传递效果较差,与相同浓度的氟虫胺相比,药效更慢。目前,使用代谢抑制药剂制作的药饵在灭治白蚁方面有些争议。当将含有代谢抑制剂的药饵应用于地下白蚁种群的时候,由于白蚁的致死时间取决于食取代谢抑制药剂的剂量,而白蚁食取代谢抑制药剂的剂量又取决于它们取食时间的长短、取食剂量等取食活动,因此食取了较高剂量的白蚁死亡时间相对较快,食取了亚致死剂量的白蚁死亡时间相对较慢,未食取药剂的白蚁则不会死亡,从而一个巢内的白蚁群体中出现不同的中毒症状,无法实现通过缓慢作用的特点使药饵能有效地被白蚁传递和吸收的普通认同的要求[40,41]。然而,这些代谢抑制药剂在土白蚁属Odontotermes、大白蚁属Macrotermes的控制中可能是具有效果的[42,43]
2.2.3昆虫生长调节药剂研究进展
昆虫生长调节剂包括昆虫脑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类似物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等,对昆虫的生长、变态、滞育等主要生理现象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以昆虫生长调节剂开发出来的药剂具有选择性高,一般不会引起抗性,且对人、畜和天敌安全,能保证正常的自然生态平衡而又不会导致环境污染。世界上二十世纪70年代研究出了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害虫,80年代初国外进行药饵防治白蚁试验。作为白蚁药饵中药剂成分主要是:保幼激素(包括保幼激素类似物及保幼激素仿制物)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昆虫生长调节药剂的渐进的和积累的作用方式使它们能够成为药饵中防治白蚁药剂的有效成分。
保幼激素药剂研究进展
保幼激素作用机制主要是控制害虫的生长发育,使幼虫不能变蛹或蛹不能变为成虫,产生生理形态上的变化,形成超龄若虫或幼虫或中间体,使其不能成熟而死亡。与保幼激素在许多昆虫体内作用机制不同,保幼激素在白蚁体内的机制是特殊的。一个白蚁群体是包含着在形态和职能上有显著差异的各个品级的集群,各品级间相互分工协作,维持着整个群体的正常生活。研究表明[44]保幼激素类似物能诱导兵蚁、前兵蚁和中间品级的产生,这种作用破坏了白蚁群体品级比例的完整性,使其用于白蚁的补救防治成为可能。Lüscher[45]在这一点首先指出保幼激素控制兵蚁的形成。由于兵蚁依靠工蚁喂食,因此保幼激素类似物能促使巢中白蚁群体中出现大量兵蚁,从而使整巢白蚁群体营养体系出现崩溃。Haverty[44]通过乳白蚁的研究发现,一个群体的兵蚁比例人为加倍(24—48%),其群体生存率明显降低,存活时间只有12周;如兵蚁增加到3倍(24— 72% ),8O% 的室内实验种群很快死亡。有研究指出与自然条件下兵蚁比例较高的白蚁类群相比(例如乳白蚁属白蚁Coptotermes spp.,通常兵蚁的比例为10-20%),保幼激素类似物更易导致自然条件下兵蚁比例较低的白蚁种类(例如散白蚁属白蚁Reticulitermes spp.,通常兵蚁的比例为1-2%)产生会带来影响的兵蚁的形成[46]。Lenze[47]在野外使用保幼激素类似物防治原鼻白蚁属白蚁Prohinotermes spp.不能取得增加兵蚁的数量和群体衰落的结果,原鼻白蚁属白蚁的兵蚁比例为6.9-22.2%[48]。Jones[49]观察到用保幼激素类似物防治野外散白蚁属白蚁时前兵蚁和兵蚁增加的现象和伴随之后的取食活动的减弱的结果。不同种类的保幼激素类似物对不同种白蚁的兵蚁、前兵蚁的诱导作用不尽相同。ZR-515、ZR-512、ZR-619对散白蚁作用明显,在喂食黄胸散白蚁的实验中,引起工蚁向前兵蚁分化的比例高达45%;ZR-515对乳白蚁也有较强的诱导作用,Haverty认为500-1500ppm浓度可用作诱杀白蚁;灭幼宝(S-31183)对散白蚁有效果,但对乳白蚁效果较差;双氧威(fenoxycarb)、RO16-1295对散白蚁和乳白蚁也有较强诱导活性[44]。保幼激素类似物一般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人畜低毒或无毒,随着新品种的出现和试验的深入,作为药饵药剂的潜力将进一步显现。
几丁质合成抑制药剂研究进展
几丁质合成抑制药剂对白蚁的作用与其他害虫一样,主要是抑制其脱皮,而导致白蚁死亡。白蚁中毒症状为:活动减少,身体逐渐缩小及体表出现黑斑或变黑。现已用于白蚁防治药饵中的药剂包括氟铃脲Hexaflumuron、多氟脲Noviflumuron、啶虫隆Chlorflurazuron、杀铃脲Triflumuron、除虫脲Diflubenzuron、虱螨脲Lufenuron等。Doppelreiter和Korioth[50]首先证实除虫脲能使灰点异白蚁Heterotermes indicola和黄胸散白蚁无法蜕皮。研究表明氟铃脲对北美散白蚁、乳白蚁的控制作用显著[51~54]。Su等[52]对氟铃脲和灭幼脲药饵在防治北美散白蚁和乳白蚁的作用作了室内评价。氟铃脲对对乳白蚁和北美散白蚁取食产生阻止作用的浓度分别为>125ppm和>62.5ppm,9周内对两种白蚁产生90%以上死亡的浓度分别为>15.6ppm和>2ppm。灭幼脲在较低浓度下就对乳白蚁产生拒食作用,且最高死亡率只有50%,对北美散白蚁产生拒食作用的浓度为>31.3ppm,在>7.8ppm浓度时,取食后工蚁死亡率大80%。灭幼脲对灰点异白蚁也有抑制蜕皮的作用。Robertson[54]报道,从1993年起,在全美选择了39个试验点来测定氟铃脲对鼻白蚁科白蚁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所试验的39个试验点中,21个试验点在经1-9个月后(平均4.2个月)种群消亡;13个试验点经12-13个月后,白蚁种群消灭;另5个试验点的白蚁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接近消亡。卢川川等[55]和雷朝亮等[56]也用氟虫脲防治散白蚁和乳白蚁,以100g/L处理后9-10天,白蚁死亡率达100%。几丁质抑制药剂(特别是氟铃脲、多氟脲)被认为对相当数量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的地下白蚁产生了有价值的抑制蜕皮的效果,这些白蚁包括散白蚁属、乳白蚁属和异白蚁属Heterotermes的种类[57,58]。目前,使用几丁质合成抑制药剂尤其是氟铃脲成功控制的白蚁种类包括:乳白蚁属(6种)、散白蚁属(7种)、异白蚁属(2种)、象白蚁属(1种)[59~63]。也有研究指出,除虫脲和虱螨脲能阻止黄胸散白蚁,但对台湾乳白蚁几乎不产生作用[57,64]。此外,已成为产品的几丁质合成抑制药剂对土白蚁属白蚁、大白蚁属白蚁无明显防治效果。
2.3辅助剂成分研究进展
辅助剂主要包括促食剂和保湿剂。促食剂的成分主要是白蚁追迹信息素或其类似物。目前,白蚁追迹信息素研究侧重于信息素的提取和化学结构的分析。从添加到药饵中的信息素按来源可分为三类:一、白蚁自身合成分泌体外的信息素;二、从白蚁取食、活动场所中提取的化学物质;三、植物油提取或人工合成化学物。保湿剂在药饵中起保持其湿度,避免药饵过干白蚁不喜取食。
2.3.1促食剂成分研究进展
促食剂主要起着引诱白蚁,促进白蚁取食药饵的作用。Stuart[65]在1961年首先报道了一种湿木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和一种象白蚁Nasutitermes corniger的追迹行为。Moore于1966年报道了从Nasutitermes.exitiosus全身提取了具有追迹活性的物质,到1972年鉴定了其结构是不饱和二萜neocembrane[65]。Smythe等和松村(Matsumura)等从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感染的腐木中提取到具追迹活性的物质,最后鉴定为Z3,Z6,E8-十二碳三烯醇。Tai等则从散白蚁鉴定了同样的结构,还用化学方法合成了该化合物,且证实了它的追迹活性[65]。随后的研究表明,Z3,Z6,E8-十二碳三烯醇对从低等的散白蚁科直到高等的大白蚁科的许多种属都有追迹活性,其中许多种的追迹信息确实以此醇为主要组分[65]。对白蚁跟踪信息素的研究成果已用于白蚁防治实践中。何复梅[66,67]研究台湾乳白蚁跟踪信息素类似物,制成了含DLB药剂的F88诱杀块,取得显著效果。佘春仁等[68]报道了台湾乳白蚁跟踪信息素粗提物生物活性以及在防治上的实际应用。高道蓉等[10]分别将银耳、黑木耳、密粘褶菌、香菇、猴头菌接种在无菌且含水率达60%左右的木屑培养基上,在25℃恒温培养,让菌丝布满培养基上,最后通过高压灭菌消毒20分钟杀死真菌制成饵基。经过实验表明银耳的腐木屑诱集白蚁最多,密粘褶菌和黑木耳的腐木屑次之,香菇的腐木屑再次之,猴头菌的腐木屑诱集白蚁效果微弱。李少南等[69]也指出密粘褶菌对白蚁有引诱作用。研究陆续表明,多种菌类提取物对散白蚁、乳白蚁、黑翅土白蚁等均显示跟踪活性,并在白蚁药饵配制和诱杀防治中得到应用[69~73]在实践中,白蚁取食时最先吃白蚁以前吃过的木块。研究发现白蚁下唇腺会分泌氢醌Hydroquinone,在白蚁取食过的食物上会留下此物质,吸引其它白蚁取食[74]。在木白蚁科Kalotermitidae、澳白蚁科Mastotermitidae、原白蚁科Ternopsidae、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白蚁科Termitidae5科13种的白蚁的下唇腺均发现含有氢醌,只是数量有所差异[74]。据此推测氢醌可能是白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促食剂。罗广等[75]野外试验也证明氢醌对白蚁有促食效果。
2.3.2保湿剂成分研究进展
大多数土栖和土木两栖白蚁喜欢有一定湿度的食物。保湿剂主要成分为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糖类。李耀华[76]指出高浓度的白糖溶液有一定的粘合力,不易长霉变质,对白蚁不会产生趋避作用,而且能保持药饵的湿度。罗广等[74]认为糖类不仅有保湿作用,而且其本身对白蚁有促食作用。
3.药饵使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对药饵使用技术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探讨和尝试。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将药饵技术用于白蚁预防,实现了监测-杀灭-再监测的白蚁预防模式。主要技术流程是:在房屋四周或内部设置白蚁监测站,定期监测;发现白蚁危害时施放灭治药物,杀死白蚁;确认白蚁群体被杀死后,对监测站继续定期监测。近年来在药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TTR技术和饵料-饵剂监控技术。
3.1 TTR技术
TTR技术是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学系Myles教授提出,技术全称为Trap-Treat-Release(诱集-处理-释放)。TTR技术共分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诱集大量白蚁,其次将所诱集白蚁带回实验室,将药物强行涂抹在白蚁的背部,让白蚁套上一个“可舔的外套”,最后再将这些白蚁放回原来的诱集处,利用白蚁群体内互相吮舐、交哺两种生物学特性,让药剂在群体内迅速传递,从而导致群体中毒死亡。TTR法使用的药剂种类为氟虫胺、伏蚁腙、A-9248等代谢抑制药剂。试验表明TTR法中白蚁处理后单个白蚁的带毒量为20ug,单个带毒白蚁在实验室内可导致1000个白蚁死亡,致死率为1︰1000,在野外也可导致100个白蚁死亡,致死率为1︰100[77]。TTR法不适用于干木白蚁防治。此外,TTR法要消耗很多人力,为了得到有效的防治效果,需要大量地采集、运输和处理白蚁,在商业上还无法应用。
3.2 饵料-饵剂监控技术
饵料-饵剂监控技术以传统的白蚁诱杀技术为基础,通过白蚁饵料和饵剂相互配合,以“监测-投放饵剂-消灭—监测”的循环方式,实现白蚁种群控制的一种白蚁防治技术。饵料-饵剂监控技术原理是利用白蚁取食、交哺、整饰、抚育等习性,将饵剂中的杀白蚁有效药剂成分传递至整个白蚁群体,从而导致整个群体的死亡。饵料-饵剂监控技术治理目标在于整个白蚁群体,可以在白蚁灭治和预防中应用。饵料-饵剂监控技术所用的装置主要包括三部分:饵站,饵料,饵剂。饵站是用于聚集白蚁,盛放饵料和饵剂的装置。饵料是投放在饵站中供白蚁取食的物质,其中不含防治白蚁有效成分。饵料一般选择白蚁喜食的木块,如白松、马尾松、小叶桉等树种的木块,也有用皱纹纸卷或纸卷包裹的木片等。饵剂即药饵,投放在饵站中,含防治白蚁有效成分的供白蚁取食的物质。当前,饵剂中的药剂成分为氟铃脲、多氟脲、啶虫隆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饵料-饵剂监控技术共分三个主要步骤:首先将饵站安装在房屋四周的土壤内或其它需要安装饵站的部位,同时在饵站内放置饵料;定期检查饵站,观察饵站内是否有白蚁活动;其次,当饵站中发现白蚁活动后投放饵剂,投放饵剂后定期检查,需要时及时补充饵剂,直到监测站中无白蚁活动;最后,饵站中持续两周无白蚁活动后将饵站中的饵剂换成饵料,开始新一轮的监测。现已成为商业产品有SentriconTM、ExterraTM、FirstLineTM
4药饵法展望
药饵法以相对于化学屏障法的对建筑房屋四周的整个白蚁群体有效监控和对环境无污染两大优点日益受到白蚁防治行业的重视。随着中国加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得哥尔摩公约》和参与《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衡量白蚁防治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也成为研究白蚁药饵,探索药饵使用技术的动力之一。药饵法的原理是基于白蚁觅食和抚育行为,因此对于药饵研究和探索药饵使用技术取决于对白蚁生物学的研究深入和一些基本问题的解决,如了解白蚁觅食行为、白蚁群体内各品级白蚁数量控制机制、白蚁蜕皮机制等。只有对白蚁生物学的基本问题的突破才能在防治白蚁方法上带来变革。白蚁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影响白蚁群体发展的生态因子有很多。研究生态因子与白蚁作用机制可避免药饵技术的盲目性,提高药饵灭治效果。任何一种防治白蚁的方法,除了考虑是否能有效地灭治白蚁,还要考虑方法可操作性、费用经济性、环境无污染。药饵法的未来发展方向仍会将这几个方面作重要考量。

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