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威宁自治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斑斓画卷

1楼
开心 发表于:2010/12/22 9:02:00

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斑斓画卷

——来自威宁自治县的调研报告

  突破转型瓶颈

  近年,我省畜牧业发展很快,产值连年增长,畜禽存栏总量增加,畜产品从短缺发展到自给有余,并部分外销。畜牧业逐步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威宁自治县畜牧业的发展,是我省畜牧业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在威宁调研,记者感到犹如身处一个巨大的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试验场。

  这里,因为环境、气候等因素,粮食生产受到制约,畜牧业一直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事实上,威宁也长期是我省的畜牧大县,畜牧业的块量一直较大。2009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2.9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22%。

  这里,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有优良的地方品种,有宽阔的草场,是发展畜牧业的“风水宝地”。

  这里,近年在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支持下,输入了大量现代畜牧产业的要素,比如优质的人工草场、现代化的养殖场、日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及新型的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组织等等。

  在这里,记者观察到了现代的畜牧业与传统的畜牧业相交织的种种图景,那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牧羊图”。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传统的畜牧业正在一点点消退,现代的畜牧产业正在日愈显现出勃勃生机。

  这是一场深刻的产业蛹化与蜕变。当地的干部群众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信心越来越强,干劲也越来越大,产业的效率也越来越高。种种制约传统畜牧业蛹化与蜕变的瓶颈,正在加快突破。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令人振奋。

  现代与传统交织的牧羊图

  来到秀水乡前峰村,只见农房清一色的是黔西北民居,白墙青瓦,齐整悦目。路边草场上,牧草青青,羊儿成群。这个昔日的贫困村,能变成今天的模样,很大程度上缘于农民们发了“羊财”。

  年近六旬的刘绍群,10年前靠12只羊起家,几年来,通过项目支持,现在已拥有320余只羊,价值20多万元。他还是“山峰羊”养殖公司的核心社员之一。

  “山峰羊”养殖公司经理张荣介绍,该公司下设一个合作社,有4个基地,分布在邻近的三个村。目前合作社有会员120户,核心会员有20户。这些核心会员,当初分别集资1.8万元,在政府修建的标准化羊圈集中喂羊,请专人放牧、防疫和刈草,采用“工厂化”管理模式,收益可观。而非核心会员,也可以在标准圈内养羊,一户占一定的面积,各自喂养和管理。养殖场旁,还建起了人工授精室和饲料加工厂。

  记者看到,正享受“放风”的羊群,黑山羊、波尔山羊毛光水滑,绵羊雪白得如同一个个“雪球”,煞是可爱。羊群住的标准圈,通风采光条件良好,粪便能通过楼板缝隙漏下去,使羊圈保持干净清爽。

  前峰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形成养、销一条龙。养殖公司在指导农户从放养向圈养半圈养育肥转变过程中,利用饲料加工厂配制的饲料集中圈养育肥,做好养殖示范的同时,还向群众传授科学养殖技术。记者了解到,三峰村及邻村的农户,从事养殖业的超过八成。

  马三群,44岁,双龙乡凉山村人。去年他种植了40多亩黑麦草,并得到了畜牧部门发放的48只羊,有波尔山羊,也有贵州半细毛绵羊。记者看到,他家四周,堆满了包谷杆,那是羊群冬天的主要饲料之一。他家的羊群,挤在两间老式深圈里,羊群“水色”不佳,白色的绵羊脏得像“黑羊”。他的饲养的羊中,有些是瘸脚的,这是因为羊圈潮湿肮脏,导致羊蹄糜烂所至。农牧局同志看到后,细致地告诉了他相应的治疗办法,并让他尽快把羊关到透风干燥的标准圈。

  马三群今年卖羊毛得了3000多块钱,每斤售价8元左右。而同样品种的羊,在位于雪山镇的灼甫种羊场,每市斤羊毛的售价为25元,还抢手得很,收购商要事先预订才能买到。县里的同志分析,马三群的羊毛售价低,一是因为养殖不规范,羊毛杂质率高,净毛率低,二是不太了解市场行情,被来收购贩子忽悠了。

  土猪“现代化”的路径

  根据相关数据,2009年,威宁存栏生猪93万头,出栏商品猪125万头。而出栏的商品猪中,只有8%产自规模养殖场(大户),92%产自农户的散养。

  算经济账,散户养殖,效益欠佳,但农户自己要食用,种植也需要农家肥,因而不论市场如何变化,威宁农户对养殖依然情有独钟。

  雪山镇雪山村团杆组农民管绍安,喂了4头肥猪,每头超过100公斤。他说,除了吃肉卖钱,还能积攒农家肥,自己种的农作物,不喂猪也不见得能卖到多少钱。至于养一头猪成本,他从不计算。管绍安一直以传统方式,用熟饲料喂猪,喂养时间一年以上。他饲养的就是城里人所说的农家“土猪”。

  威宁多数农户养猪的情况,与管绍安类似。

  县农牧局副局长高和平说,威宁土地贫瘠,如果只施化肥,不施农家肥,土质很快就会被破坏。他认为,在人多地少的地方,猪粪也许会带来污染,但在威宁,畜肥对肥土功不可没。他认为,因为农民的传统习惯和资金的关系,威宁的生猪生产在一定时期内,还只能以千家万户小规模散养方式为主。

  人们都知道,“土猪肉”的口感比饲料猪好得多。可消费者要吃到货真价实的“土猪肉”,却并不容易,而且成本也高。贵阳市有些农贸市场出售的“土猪肉”,售价是普通猪肉的两倍。市民要吃“土猪肉”,是件奢侈的事。贵阳市民陈先生说,每年春节前,他都会约上几个亲友,到乡下宰一头土猪,吃顿“庖汤”,剩下的灌香肠,熏腊肉,感觉那种肉特别香。

  威宁一些地势较高的地区,农户还习惯把猪赶上山,与牛羊一起放牧,当地人说这些猪“喝的矿泉水,吃的中草药,产的健美肉”,肉味更鲜美,口感更佳。

  遗憾的是,好吃的猪肉,却没卖到好价,想用适当的价钱买正宗“土猪肉”的市民,又买不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畅。这里面,是不是蕴藏着商机呢?

  如果土猪与圈养的、规模化生产的饲料猪之间,像放养鸡和憨包鸡一样,有价差,哪怕每斤土猪能高出个一两元钱,农户散养的效益也会大幅提高。在畜牧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暂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能打造一个“威宁土猪”的品牌,是不是能一定程度上达到这样的目的呢?事实上,在销售环节中加入现代元素,也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改造。

  从农民到现代牧民的嬗变

  43岁的管绍云是雪山镇雪山村村民,2004年,通过政府补贴建圈并买了头母牛,到去年已产崽5头。目前,他卖掉母牛,种草养绵羊,进行了自己的“产业转型”。

  县农牧局副局长赵英品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刚参加工作的他参加联合国在威宁实施的“UNDP”项目,说服农民种草养牛的难度很大。

  但这已是过去的事了。记者在雪山村看到,满山的青草,满地的蔬菜和绿肥,农民不仅种草养畜,还蓄草籽卖。农民在尝到了种草养畜的好处后,从心眼里接受了种草养畜,并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很高。

  县农牧局党组书记李必权介绍,以前麻乍乡戛利村的马摆草场,“山上吹光,山下淤光,山上不能放牧,山下不能种粮”。而今天,这个昔日海拔2600多米的荒山,不仅有了草,还有满山的华山松。现在的戛利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采用粮草间作、林草间作、冬闲田土种草养殖牛羊,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种草养牛专业村。

  记者在马摆草场看到,小草和华山松迎风摇曳,却不见牛羊,原来农民为了保护生态,已把禁止到马摆草场放牧,写进了村规民约。

  在村民马二贤的院子里,胶管哗哗流淌着泉水,今年大旱中,饮用水也没断过。“这说明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畜牧局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介绍,在25度以上的坡地,种树要十年以上才能见效,而种草当年见效,既能在较短时间内有力地防治水土流失,又发展起牛羊。草保土蓄水,所以有草的地方,树也更容易成活。

  “千万只肉羊工程”在全省实施以来,威宁被列为全省十个100万只羊基地示范县之一。威宁各乡镇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通过项目拉动,累计扶持养羊户7200户,带动3.8万农户。2009年,全县羊存栏量近48万只,出栏数超过27万只。

  近年,牛羊肉市场需求旺盛,牛羊肉价格一直比较稳定。目前,虽然全县加大了牛羊产业的发展,但以牛羊养殖为主的草食畜牧业肉类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依然偏低,牛、羊肉分别仅占7.4%、1.9%,所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威宁县委副书记于毅介绍,威宁将建成以秀水、哈喇河等乡镇为中心的人工草地“百里示范长廊”,实现项目区人工种草100万亩,养羊100万只,养牛60万头的目标。

  现代产业要素的持续输入

  威宁是我省海拔最高、地域面积最大的县,同时又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拥有我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有“中国南方畜牧之乡”的美誉。威宁同时也是我省的生猪调出大县和十大生态畜牧业县之一。

  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介绍,县里有天然草山草坡285万亩,人工草场3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大,冬闲田土多,秸秆量大,饲草饲料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畜牧业。

  威宁有较长的畜禽饲养历史,农户的养殖经验也比较丰富。

  早在1980年,威宁进行飞播人工草场就获得了成功。在灼甫,飞播改良的天然草地有10.5万亩。

  “七五”期间,国际凯尔组织援华草地绵羊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新西兰政府援华的草地农业生态项目(UNDP)等在威宁实施。国家“七五”至“九五”草地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生态重建项目等重大科技项目在实施中,也先后在威宁建立了实验区。

  “乌金猪”、威宁黑山羊、贵州半细毛绵羊以及威宁小黄牛等地方优良品种,为提升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畜禽良种繁育基础比较扎实。全县已建成种羊原种繁殖场两个,在建扩繁场两个,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种羊1.5万只;建牛冻配改良点45个,累计冻配改良牛9万多头,产杂交牛5.9万头,输配产犊率达65%。

  市场发育比较好。全县有牲畜交易市场42个,其中小海镇牲畜交易市场,交易日牛羊交易量超过3000头,年交易额超过3亿元。

  全县充分整合项目资金,项目区公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近年,县里投入资金1.45亿元,相继实施了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等项目。而且,投资强度在逐年加大,今年县里在畜牧业方面的投入有9550万元。投入的加大,为威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产业链模式日渐形成

  在威宁县城的大街小巷,随时能闻到从饭馆、商店和百姓家中漾出的浓浓的火腿香味。

  威宁火腿是用威宁地方品种——乌金猪或其杂交品种“内三元”猪的后腿加工而成。1993年成立的威宁火腿厂,曾发明了低盐火腿,将火腿腌制的用盐量从过去的10%降至5%。在挂满了火腿的车间里,技术员朱显海用一根签子刺入火腿,让记者一闻,真是香味扑鼻。

  威宁的火腿加工厂,有证的7家,年加工量2000吨。据估算,连同农户加工的火腿,威宁年产火腿量有数万吨。另外,“宣威火腿威宁猪”是公开的秘密。宣威火腿的品牌名气大,售价、销量都要比威宁火腿高得多。

  贵州半细毛绵羊,平均剪毛量分别可达5.5公斤、4.8公斤。若农户技术过关,仅羊毛收益就相当可观。目前,威宁毛制品厂正在改扩建,以后当地农民销售羊毛会更方便,收益也会更稳定。

  有些养牛大户,通过用牛粪换取秸秆等饲草,能基本解决冬季的饲料问题。这样秸秆、牛粪也进入了产业链,有了交易的价值。小海镇农民以养猪为主,包谷杆可以卖给邻近的牛羊养殖户,据说每吨地里成交价300元左右。

  据介绍,经高温消毒加工过的羊粪,出口日本和韩国,每公斤价格20多元。

  行家说,一只成年羊可日产干粪0.5公斤。如果县里羊的存栏量达到100万只,这又将是一个大产业。

  县委副书记于毅介绍,当前延长产业链已是畜牧业转型的关键,县委县政府已有一些打算和措施。首先要营造一流的软环境,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建一个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聚集区。

  于毅还说,对威宁火腿加工企业规模小、品牌乱的状况,威宁将整合全县的相关资源,创统一品牌,改作坊式加工为规模生产,并建成畜产品的冷加工产业链。

本文来自: 威宁信息港(www.caohai.net)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news.caohai.net/2010/12/21/wNMDAwMDAwNzcwNw.html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507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