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合水县牧草产业开发调研报告

1楼
开心 发表于:2010/12/30 15:42:00
合水县地处甘肃东部,境内东北部海拔1482~1682m,西南部海拔1190-1387m,年降雨量560~590mm,平均气温7.4~9.1℃,无霜期150~160天,年日照时数2376~2491小时,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山大沟深,地形较为复杂,子午岭由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岭东北森林茂密,植被良好,为主要林牧区,岭西南地势较平坦,土质肥沃,为主要农耕区。总土地面积441.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2.13万亩,林地251.5万亩,草地112.5万亩。全县共辖12个乡(镇),80个行政村,499个自然村,总人口1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12万人。2009年末,全县牛饲养量2.97万头,其中存栏2.11万头,羊饲养量21.15万头,其中存栏15.7万头,奶牛存栏5525头。近年来,合水县立足市场,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广种牧草,走以草养畜,以牧促农,农牧双赢的路子,使牧草产业开发有了较大进步,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牧草产业开发的必要性、潜力和有利条件

  ㈠牧草产业开发刻不容缓。牧草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们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的认识只限于草地的生态功能。草地、牧草不仅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同时还有着农作物无法替代、较农作物更有优势的经济功能。在发达国家,人工草地占农用土地的比例已高达60%以上。因此,无论是改善生态环境,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必须注重开发牧草产业,发达国家的牧草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被人们誉为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和“绿色黄金”。牧草产业开发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㈡牧草产业开发潜力巨大。草畜产业是合水县助农增收三大支柱产业(苹果、草畜、瓜菜)之一,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一方面,全县52.13万亩耕地,三分之一用于种草,加上非耕地种草,总种草面积可达20万亩以上,产草量每亩按800公斤干草计算,年可产干草16万吨,一半用于养畜,年新增饲养量10万个羊单位,每个羊单位增值600元,年可新增牧业产值6000万元,一半加工出口,年产优质草粉8万吨,吨产值1500元计,年新增产值1.2亿元,逐步延伸产业开发链条,仅草畜产业一项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可逾十亿元。另一方面,草畜基地的发展,既可丰富城乡人民的菜蓝子,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又可为乳品、肉品、皮革、毛纺等加工企业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可极大地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并可为全县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草产业必将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㈢牧草产业开发基础良好。合水县地域广阔,总土地面积441.1万亩,现有耕地52.13万亩,其中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四荒”地面积达9.64万亩,特别是子午岭林缘区的乡镇,降雨量较为充沛,但积温少、温差大,无霜期较短,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产量低,效益不高。种草养畜是林缘乡镇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加之合水县结合县情在产业开发上提出了“塬面优质苹果,川区特色瓜菜,全县种草养畜”的思路,对草畜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取得了显著成效。止目前,共发展养殖企业26个,养殖专业村20个,规模养殖户3689户。群众种草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草畜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进山放牧向舍饲养殖的转变,草畜产业的收入逐年增加。2009年末,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805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

  ㈣牧草产业开发外部环境优越。1998年发生百年不遇洪水后,国家决定在长江、黄河上游实施退耕还林(草),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2008年,国家又出台延长退耕还林(草)扶持政策,并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开发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已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再加上社会各界的认识支持,使牧草开发遇到了历史性的机遇。

  二、牧草种植开发现状

  ㈠牧草种植开发情况。合水县在牧草种植开发工作上,多年来主要抓了以优质高产紫花苜蓿种植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种植,大力推广了种草养畜新技术,加大草产品开发销售力度,多方提高牧草种植效益。特别是1999年以来,县上结合实施的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项目,大抓了紫花苜蓿种植,止目前累计紫花苜蓿存留面积达到18万亩,年产紫花苜蓿种子30多吨,其中自用10多吨,外销20多吨,多为群众自种自收自卖。合水县在紫花苜蓿种植开发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基地发展,连片种植,规模销售。在种植中县上统一供种,乡村统一调劳,农牧部门统一技术指导,乡村确定专人统一管护,目前种植百亩以上连片点36个,种草6万亩,主要分布在段家集、肖咀、太莪、固城、店子、老城等乡镇,初具基地发展规模。二是养殖场(户)养畜种草,就地转化利用。为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各规模养殖户均将牧草种植放在解决养畜饲料问题的首位,大力种草,走以草养畜,农牧结合的路子,年饲用量8万多吨。止目前种植紫花苜蓿、禾草、杂交高粱草、籽粒苋、鲁梅克斯等牧草9万多亩。

  ㈡牧草种植效益情况。在合水县山地种植紫花苜蓿,亩产鲜草量3000千克,按奶牛场收购价0.2元/千克,年亩收入600元,明显高于种粮收入。为进一步提高种草效益,全县其它种植紫花苜蓿面积较大的段家集、老城、店子、太莪等乡镇也积极与华池、环县、宁县等草产品加工企业联系,建立了8个牧草收购点。为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生产,提高牧草开发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种草养畜方面,由于牧草具有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点,养畜成本低、效益高,多数规模养殖场、养殖户认准了种草养畜能够致富的路子,广种牧草,扩大生产规模。何家畔乡韩村崔向虎三兄弟,采用种草养兔,兔粪还田的方法,进行无公害苹果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三兄弟每人养獭兔200只,各种紫花苜蓿3亩,建果园2亩。他们在果园养兔,种植苜蓿喂兔,夏剪枝叶、残次果补饲,兔粪施树,所生产的苹果色泽鲜艳、售价高;生产的兔皮质量较高,两项年纯收入过万元,成为当地种草养畜的典型。在他们兄弟致富经验的带动下,近两年来,生态规模养殖户不断涌现,如西华池镇孙家寨沟村孙海东建办的生态循环养殖场,种草38亩,养猪360头,养羊280只,养鸡2100只。店子乡连家庄村的胡振东综合养殖场,养猪960头,林下养鸡1.2万只,种草165亩。各乡(镇)种植牧草养奶牛、肉牛、波尔山羊、绒山羊、小尾寒羊等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牧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在种草养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畜产业发展步伐缓慢影响着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草产业和畜产业是联系在一起的,畜产业的发展规模直接影响着草产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合水县的畜产业还停留在小群体、大规模的一家一户养殖上,规模化、企业化、标准化程度比较低,不能有效地带动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紫花苜蓿籽种购置成本高,种植费用大,缺乏资金支持,种植面积小,没有形成规模,不能满足客商收购量。三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种、管、收、晒、打、捆、加工销售等环节脱节,影响了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的提高。四是牧草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四、今后的发展对策

  ㈠加大宣传力度,制订鼓励政策。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宣传种植牧草对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特别要宣传种草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算帐对比,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发展牧草种植。同时,县、乡政府要出台牧草种植、规模养畜的有关优惠补助政策,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对种草大户、养畜大户给予一定的资金帮扶,对天然草场进行管护和病虫鼠害综合防治,巩固扩大草地面积,提高饲草品质,把群众的增收渠道拓展到草产业上来。

  ㈡培育典型,走定单农业的路子。大力培植种草养畜及种草外销的典型,用事实说话,典型引路,带动整体发展。在种草外销上,要以销定产,通过与大中型养殖场和草产品加工企业攀亲结对,签订合同,建立长期而又稳定的购销、供求关系,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㈢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搞好配套服务。县、乡要建立健全草产业发展和种草养畜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牧草的种植、管理、收割、晾晒、打捆、贮藏、销售及养畜和科学利用等方面给予全程服务,提高种草、贮草质量。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草业协会”。协会要帮助草农解决好良种供应、生产指导、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搞好市场调查,组织销售,切实解决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办龙头企业。要通过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服务,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来合水县开发草产业,建立种草养畜基地,特别是奶产业基地。建立牧草种植、加工、出口、销售基地。同时,鼓励有经济实力,有专长的农民购买牧草播种、收割、打捆的农机具和运输车辆,专门从事草业的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服务,提高草业生产的机械化、科学化水平。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195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