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常见鱼药介绍

1楼
邱成英 发表于:2013/11/7 11:30:00
1.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病原、鱼体、池塘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鱼类的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因此水环境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超过任何陆生动物。水中存在的病原体数量较陆地环境要多,水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溶氧、温度;pH值、无机三氮等)直接影响鱼类的存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体质健康的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对疾病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但在养殖池塘中,由于放养密度的提高(较自然水域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人工投饵量的增大,鱼类的排泄量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增大,使得环境极易恶化,同时疾病的传染机会增大。当环境的恶化,病原体的侵害超过了鱼体的内在免疫能力时,就导致了鱼病的发生。
二、鱼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一)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 主要为温度和透明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透明度降低,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加快,鱼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喜低温种类的病原体除外,如水霉菌、小型点状极毛杆菌(竖鳞病病原苗)等。
2.化学因素 水化学指标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导致鱼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在养殖池塘中主要为溶氧量、 pH值和氨态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每升4毫克以上)、pH值适宜(7.5~8.5)、氨态氮含量较低(每升0.2毫克以下)时,鱼病的发生率较低,反之鱼病的发生率高。如在缺氧时鱼体极易感染烂鳃病,pH值低于7时极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氨态氮高时极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二)生物因素  
      与鱼病发生率关系较大的为浮游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常将浮游植物含量过多或种类不好(如蓝藻、裸藻过多)作为水质老化的标志。这种水体鱼病的发生率较高。病原体生物含量较高时,鱼病的感染机会增加。同时中间寄主生物的数量高低,也直接影响相应疾病(如桡足类会传播绦虫病)传播速度。
(三)人为因素  
      在精养池塘,人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鱼病的发生,如放养密度过大、大量投喂人工饲料、机械性操作等,都使鱼病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所以精养池塘的鱼病发生率高,防病、治病工作也更为重要;
(四)池塘条件  
      主要指池塘大小和底质。一般较小的池塘温度和水质变化都较大,鱼病的发生率较大池塘为高。底质为草炭质的池塘pH值一般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鱼病的发生率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学指标一般也较高,因而也容易发生鱼病。
三、发病鱼的体质因素
      鱼的体质是鱼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鱼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为品种和体质。一般杂交的品种较纯种抗病力强,当地品种较引进品种抗病力强。体质好的鱼类各种器官机能良好对疾病的免疫力、抵抗力都很强,鱼病的发生率较低。鱼类体质也与饲料的营养密切相关,当鱼类的饲料充足,营养平衡时,体质健壮,较少得病,反之鱼的体质较差,免疫力降低,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极易感染而发病。同时在营养不均衡时,又可直接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如瘦脊病、塌鳃病、脂肪肝等。  

2.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一、现场调查
(一)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
      鱼生病后,不仅在病鱼体表或体内出现各种病状,同时,在水中也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如全身发黑、离群独游;在气候等一切正常的情况下,鱼的摄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鱼病发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急剧上升。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躁不安。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等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跳下窜,阵性狂游。当鲢碘泡虫侵袭白鲢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因农药或工业污水排放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池塘养鱼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四大家鱼、野杂鱼、泥鳅都毫不例外地死亡。因此,及时到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了解水质和环境情况
      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 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C时大量繁殖。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C,当水温低于10C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被污染水源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的鱼池数年不清塘,有的网箱长年摆设于一个地方,鱼的粪便和残饵大量沉积,当水底溶氧量减少时,嫌气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不仅容易使鱼类中毒,而且更加剧了溶氧的缺乏,造成鱼类浮头或窒息死亡。目前网箱养鱼在寒冷的冬季常发生大批死鱼,多数是因水温高于气温,底层水温高于表层水温,养殖区域库水上下对流,造成缺氧所至。有机质多而水质发臭的水,一般都适宜鳃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鳃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氯化物和硬度高,则会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源或流行病的传播源,鱼池周围的环境卫生,家畜、家禽、、螺蚌及其敌害动物在渔场内的数量和活动情况等,特别对一些急剧的大量死鱼现象,尤其需要了解附近农田施药情况和附近厂矿排放污水情况,在工业污水和农药中,尤以酚、重金属盐类、氰化物、酸、碱、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和有机砷等对鱼类危害较大。一旦确诊为中毒死亡,应迅速了解施药的种类或污水中的主要致死化学成分,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三)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种和规格、各种生产操作记录以及历年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投喂酸败饲料和腐烂变质的饲料,容易引发鱼的瘦背病和死亡。放养密度过大,鱼摄食不足,体质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也容易引起疾病。施肥量过大,在池中直接沤肥;投饵量过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形成缺氧,影响鱼的生长,同时给病原体和水蜈蚣等敌害生物创造了条件,引起鱼的大批死亡。水质过瘦,饵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马病;萎瘪病的发生。拉网等操作造成鱼体损伤、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肤霉病等。

二、病鱼的检查
(一)鱼体的肉眼检查
      鱼体的肉眼检查,简称目检。在实际生产中,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目检可以观察到病原体侵袭机体后机体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对于某些症状表现明显的疾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凭借经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另外,一些大型病原体如较大的寄生虫,肉跟也可观察到。
      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竖鳞等。鱼类致病病毒和致病菌的确定,需要较为复杂的设备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鉴定,同时,致病菌的培养和鉴定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生产实际中,通常是排除寄生虫类鱼病后,根据病鱼表现出的症状,大致确定为某种类型的鱼病。
      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等,根据寄生部位和所引起的症状不同,有的凭肉眼即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对鱼体的检查,主要检查体表、鳃、内脏三部分。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
     1.体表 将病鱼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嘴、头部、鳃部、体表、鳍条仔细观察。寄生于体表的线虫、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水霉等大型病原体,很容易被观察确定。但很多用肉眼看不出来的小型病原体,则主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加以辨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病状,一般会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者是嘴、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不充血。疖疮病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发炎、脓肿。白皮病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复口吸虫表现出眼球混浊,后期出现白内障。但有些病症,如鳍条基部充血和蛀鳍,则都是赤皮病、肠炎、烂鳃病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性鱼病的病症之一;大量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上,同样都会刺激鱼体分泌较多的粘液。因此;除了根据病鱼症状,还应根据病原体的生活习性和条件、主要选择宿主等综合分析考虑。
      2.鳃 检查鳃部,重点是鳃丝。先看鳃盖是否张开,然后用剪刀小心把鳃盖剪掉,观察鳃片上鳃丝是否肿大或腐烂,鳃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增多等。如果是细菌性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严重的病鱼鳃盖内中间部分的内膜常腐蚀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小窗”;若是鳃霉病,则鳃片颜色发白,略带微红色小点;若是车轮虫;斜管虫、鳃隐鞭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鳃片上则会有较多粘液;若是中华鳋、双身虫、狭腹鳋、粘孢子虫孢囊等寄生虫,则常表现为鳃丝肿大,鳃盖胀开等症状;小瓜虫、孢子虫大量寄生时,肉眼即可见大量白点,因此常被称为“白点病”。
      3.内脏 检查内脏时,应先把一边的腹壁剪掉,剪腹壁时注意不损伤内脏。先观察是否有腹水或肉眼可见的较大型的寄生虫。其次是观察内脏的外表,如肝脏的颜色、胆囊是否肿大以及肠道是否正常,然后将靠近咽喉部位的前肠和靠近肛门部位的后肠剪断,取出内脏后,把肝、肠、鳔、胆等分开,再把肠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段,轻轻去掉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然后进行观察。绦虫、吸虫、线虫等比较大的寄生虫,很容易就能看到;如果是肠炎,则会发现肠壁发炎、充血;如果是球虫病和粘孢子虫病,则肠道中一般有较大型的瘤状物,切开瘤状物有乳白色浆液或者肠壁上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点。
(二)鱼病的镜检
      用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对鱼病进行检查,简称镜检。镜检是在鱼病情况比较复杂,仅凭肉眼检查不能作出正确诊断而作的更进一步的检查工作。在一般情况下,鱼病往往错综复杂,很多病原体又小,除一些较明显、情况又较简单,凭目检可以作出有把握的诊断外,一般都有必要进行镜检。
检查时应注意的事项:
      (1)要用活的病鱼或刚死的病鱼进行检查。由于鱼死亡后,寄生虫很快随之死去,寄生于鱼体的病原体又非常微小,死后往往很快改变形状或腐烂分解,因此时间稍长就很难确定其病原体。
      (2)取样时要保持病鱼鱼体湿润。因鱼体干燥后,寄生在病鱼体表的寄生虫会同时被于掉,甚至连病鱼的症状也会变得不明显或无法辨认。因此,应将病鱼装在带有原饲养水的桶或盆里拿出检查。
2.检查方法
     (1)载玻片法 适用于低倍镜或高倍显微镜检查。方法是取下一小块病灶组织或一小滴内含物,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入一小滴清水或盐水,盖上盖玻片,轻轻地压平,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分辨不清或可疑的可再用高倍镜检查。
     (2)玻片压缩法·用两片厚度约为3~4毫米,大小约6 x12厘米的玻片,先将要检查的组织或者是器官的一部分以及粘液等,放在其中一片玻片上,滴上适量的清水或盐水(注意体表部分或粘液用普通水,体内器官或组织用0.56%的盐水),用另一片玻片将其压成透明的薄层,即可放到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下检查。
3.应该重点检查的组织器官 鱼的各个组织器官、血液都可能有病原体的寄生,但在生产实践中,特别应该重点检查的部位是粘液、鳍条、鳃、肠胃、肝脏。
    (1)粘液 在鱼的体表粘液中,除了肉眼可见的较大型的寄生虫和病症外,往往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如颤动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以及吸虫囊蚴等,粘孢子虫和小瓜虫的孢囊肉眼也不易区分。在检查时,先用解剖刀刮取鱼体表的粘液,然后按照镜检方法将粘液放到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
     (2)鳃 检查鳃,可先用剪刀剪取一小片鳃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入适量的清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然后刮取鳃片上的粘液或可疑物,同样按上述方法进行检查。鱼的鳃是特别容易被病原体侵袭寄生的部位,细菌或寄生虫性.烂鳃、鳃霉、鳃隐鞭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肤孢虫、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半眉虫、舌杯虫、毛管虫等原生动物,指环虫、三代虫、双身虫等单殖吸虫,复殖吸虫囊蚴,软体动物的幼虫以及鳋类等,在鳃上往往都会寄生。为了检查的准确性,每边的鳃至少要检查两片以上,取鳃组织时,最好从每一边鳃的第一片鳃片接近两端的位置剪取一小块,寄生虫大多在鳃小片的这两个位置上有寄生。
    (3)肠胃 检查肠胃,首先应把肠道外壁上所有的脂肪组织尽量去除干净,不然在检查时,脂肪进入肠道内的检查物,不易进行观察。脂肪去除后,一般是先进行肉眼检查,观察肠道外型是否正常,若肠道外壁上有许多小白点,通常是粘孢子虫或微孢子虫的孢囊。肉眼检查完后,一般是将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段,分别进行检查。胃肠道也是最容易受细菌和寄生虫侵袭的地方。除了引起肠炎的细菌外,其他很多寄生虫如鞭毛虫、变形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球虫等原生动物以及复殖吸虫、线虫、棘头虫、绦虫等都可经常发现,有时数量还相当大。复殖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通常寄生在前肠(胃)或中肠;六鞭毛虫、变形虫、肠袋虫等,一般寄生在后肠近肛门3~6厘米的地方。
      检查时除了注意发现较大型的寄生虫和在肠液中生活的寄生虫外,还应注意肠内壁上有无白色点状物或瘤状物,有无溃烂发红发紫的现象。如果有小白点,压破其孢囊,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粘孢子虫,有时也会是微孢子虫。青鱼肠里溃烂或有白色瘤状物,往往是球虫的大量寄生。如果发红发紫,则一般是细菌性肠炎。
     (4)肝脏 检查肝脏,同样先用肉眼观察,注意肝脏的颜色与正常鱼有无明显变化,有无溃烂、病变、白色和肿瘤等。在肝的表面,有时可发现复殖吸虫的孢囊或虫体,有的则有粘孢子虫、微孢子虫或球虫形成的孢囊的小白点。将外表观察完后,从肝上取少许组织,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通常在病鱼肝脏上可发现粘孢子虫,微孢子虫等的孢子或胞囊,有时还有吸虫的囊蚴。

三、鱼病的诊断
      在现场调查、目检、镜检的基础上,对鱼病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往往才能作出最后的准确诊断。在判明鱼病的原因时,除了症状很明显的外,一般还应注意是由单一病因引起的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若是单纯感染,则病因明确;若是混合感染,则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数量、部位等确定主要病因,只有找出了主要病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鱼病的治疗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鱼病的防治方法
一、加强精养池塘的水质管理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与生长及饲料的利用率,因此充分认识池塘水环境的特性并加强科学管理,围绕着增氧和降氨这一核心问题做好水质调节工作非常必要。主要措施如下 :
第一,清除池塘底过多的淤泥、
第二,定期泼洒生石灰(ph值偏低时)。
第三, 高温季节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减少底层氧债,改善池水溶氧状况.
第四, 水质过肥时用硫酸铜等药物适当杀死部分藻类,加注新水。
第五,在高握季节、高产池塘,定期施入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
第六,利用光合作用改良水质,
二、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一要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二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生长活动情况,定时定量投喂,保证鱼吃饱吃好;三要选择配方科学、营养均衡的优质全价颗粒饲料投喂,避免鱼体发生营养性疾病;四要加强日常管理及细心操作,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池塘日记;五要选择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饲养。
三、控制和杀灭病原体
(一)苗种检疫 对购进苗种要检疫。
(二)清塘 对鱼塘要彻底清整消毒。
(三)鱼体消毒 春片鱼种入池时用药液浸泡鱼体,可有效杀灭鱼体表和鳃上的寄生虫和细菌。
(四)粪肥消毒;有机肥应消毒后再施。消毒可用生石灰、漂白粉、鱼康等药物。
(五)高温季节定期预防、①高温季节采取料台挂袋或定期泼洒杀菌药可有效预防细菌性鱼病。采用此方法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应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又不能影响鱼类摄食。二是食场周围的药物的一定浓度应保持1小时以上。三是必须连续挂袋或泼药3~5天;②高温季节,鱼生长旺季,定期投喂杀菌药饵,可有效地预防各种细菌性鱼病;药饵量计算应把吃食鱼体重全部计算入内,投药饵量可比平时减少10%~20%,一般连续喂3天。

4.用药方法与用药量

一、常见的用药方法
      鱼池施药应根据鱼病的病情、养鱼品种、饲养方式、施药目的(是治疗还是预防鱼病)来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法。主要用药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全池泼洒法
      是池塘防治鱼病的最常用方法。它是将整个池塘的水体作为施药对象,在正确计算水量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施药浓度来计算用药量,然后把称量好的药品用水稀释,均匀泼洒到整个池塘的水体,以治疗鱼病。消毒水体比较全面、彻底,缺点是成本较高。所以多应用于高产精养池塘,低产池一般在发生严重鱼病时才使用此方法,而且多使用较廉价的药物。
(二)挂袋法
      即在投饵台前2~5米呈半圆形区域悬挂药袋4~6个,内装药量以1天之内溶解,不影响鱼前来吃食为原则,可用粗布缝制药袋或直接将小塑料袋包装的药品扎上小眼悬挂使用。此法适用于驯化投喂池塘,防治吃食性鱼类的鱼病,但鱼病后期吃食不好时不宜使用。其优点是节省用药成本,操作方便,对水体的污染小。
(三)浸洗法
      即在1个容器内(一般用大塑料盆或搪瓷浴盆)配制较高浓度的药液,然后将鱼放入容器内浸洗一定时间后捞出,能杀灭体表和鳃上的病原体。其浸洗时间视鱼类品种、药物种类、浓度、温度灵活掌握。此方法的优点是作用强,疗效高,节省用药量。缺点是不能随时进行,只有在鱼种分池、转塘时才能使用。
(四)口服法
      是驯化养鱼常用的用药方法之一。使用时将药物按饲料的一定比例加入粉料中混合制成颗粒药饵投喂,用于治疗鱼类的内脏病、出血病、竖鳞病等。其优点是疗效较彻底,药物浪费少,节省成本。缺点是对病情较重、吃食不好的鱼没有作用。
(五)注射法
      多用于亲鱼的催产和消炎,一般采用胸腔、腹腔、背部肌肉注射。
(六)涂抹法
      用于亲鱼的伤口消炎,常使用紫药水或碘酊。

二、鱼池水体的计算
      采 用全池泼洒法。用药时必须先准确计算鱼池水体,为此先要测量鱼池的长度、宽度和水深,圆形池塘需测出半径,再依下列公式计算体积。
鱼池体积(立方米)=长度(米)X宽度(米)X平均水深(米)
鱼池水体积(米):3.14X(鱼池半径米)的平方X水深
以上所列出的公式一,适用于方形或长方形鱼池;公式二,适用于圆形鱼池。需要说明的是方形鱼池一般是有坡度的,其横、断面呈梯形,在计算体积时其长度和宽度的测量应以水面至池底的1/2处为准。

三、用药量的计算
全池泼洒用药量(克)=池水体积(平方米)X用药浓度(ppm)
浸洗用药量(克)=用水量(平方米)X漫洗药浓度(ppm)
口服药量(克)=鱼池栽鱼量(千克)X鱼的服药量(克/千克体重)
混饲配制浓度(%)=用药量/(载鱼量X日投饵率)X 100%

5.常用鱼药介绍

一、外用杀菌剂
(一)漂白粉
      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效氯不得少于25%;次氯酸钙遇水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又可释放出活性氯和初生态氧离子。对细菌、真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主要用于细菌性鱼病的防治。由于其水溶液含大量氢氧化钙,所以还可调节池水的pH值。漂白粉稳定性差,一般条件下保存,有效氯每月减少1%~3%,遇光、热、潮湿和在酸性环境下分解速度加快,因此漂白粉应使用新出厂的、密封严的,有条件时使用前应溅定其含氯量再将其用量折合成含氯25%计算,一般全池泼洒的浓度为lppm。
(二)二氯异氰尿酸钠
      含有效氯60%左右,性状稳定,较易溶于水,溶解度为25%,水溶液呈弱酸性,pH值5.5、6.5,溶于水后产生次氯酸。具有杀菌、灭藻、除臭、净水等作用,可防治各种细菌性鱼病,一般用量为0.3~0.6ppm。市售的二氯制剂商品药为鱼康。
(三)三氯异氰尿酸
       国际商品名Tcca,国内商品名很多,如强氯精、强氯、高氯、氯杀宁、鱼康净、超菌净A型、农康宝1号等。Tcca含有效氯85%,市售的含氯消毒剂多为Tcca及其复配剂,其含氯量从30%~85%不等。稳定性好,易保存,密封防潮的情况下可保存3年以上。溶解度较低(1%~2%),作用与二氯异氰相同,全池泼洒用量为0.3~0.4ppm,清塘浓度为5~10ppm,其杀菌力为漂白粉的100倍。
(四)二氧化氯制剂
      本品为含二氧化氯2%以上的无色、无味、无臭的稳定性液体,为广谱杀菌消毒剂、净水剂。它能使微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氧化分解,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病毒、藻类和原虫的目的。使用浓度为0.5~2ppm,使用前需与弱酸活化3~5分钟。强光下易分解,需在阴天或早晚光线较弱时用,不受水质、pH值变化的影响,不污染水体,其杀菌力随温度下降而减弱。国内商品名有百毒清、百毒净、二氧化氯、亚氯酸钠等。多为固体包装,分A,B袋,分别溶解倒在一起活化3~5分钟后全池泼洒。

二、外用杀虫药
      驱杀甲壳类吸虫、蠕虫引起的鱼病药物多为有机磷等农药,一般具有较大的毒性,而且污染水环境,因此应该尽量降低其使用浓度,减少使用次数。商品鱼上市前两周内应禁止使用。抗原虫药一般为重金属和染料类药物,如硫酸铜、孔雀石绿等,对鱼的毒性和对水体的影响也很大,因此需慎用。
(一)敌百虫 为有机磷药物,是一种低毒的神经毒性药物,外泼可治疗寄生于鱼体表和鳃上的甲壳类动物、吸虫等。并能杀灭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可用于越冬前杀灭耗氧生物。常用90%的敌百虫原粉,用量为0.5~1 ppm;与硫酸亚铁合用可增效,减少其使用量。不同鱼类对敌百虫的耐受力不一样,家鱼较强,鲑、鳟较弱,鳜、加州鲈等不能用。经常使用易产生抗药性。
(二)强效灭虫精等 强效灭虫精及杀毙王、B型灭虫精、杀虫净等商品鱼药,均为有机磷或菊酯类药物的单一或复配制剂,可杀灭鱼体外和水中的寄生虫,毒性较大,常用易产生抗药性,应采用不同的药物交替使用。
(三)硫酸铜 主要用于防治原虫引起的鱼病(如车轮虫、鳃隐鞭虫、斜管虫;杯体虫等),还有灭藻、净水作用,是一种高效、价廉的药物。其缺点是药效与水温、水质关系大,而且其有效浓度与有害浓度差距较小,即安全范围较小,因此其使用浓度不易掌握。其药效与水温成正比,与有机物含量、溶氧、盐度、pH值成反比。池塘泼洒常用量为0.7ppm或0.5ppm加硫酸亚铁0.2ppm。一般肥水塘多用点,高温季节少用点,掌握不准可先少用,第二天再追加半量。

三、内服杀菌药
(一)原料药类 价格较高,用量较少,常用的有土霉素、氯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呋喃唑酮、新诺明等。原料药品的单价较高,用量较少,一般使用时先用载体稀释,再与粗原料混合,制成颗粒饲料或粘糊状饲料药饵使用。可用单一制剂或几种药物互配,也可与中草药复配使用,疗效好、副作用小,但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不同药物应交替使用。
(二)商品药类 多为一种或几种原料药与载体、增效剂等的复配剂。商品内服药常用的有败血宁、克瘟灵、肠鳃灵、出血散等,用于治疗吃食性鱼类的出血病、肠炎病、竖鳞病、腹水病、腐皮病等多种细菌性鱼病。
(三)中草药类 有牛黄、大黄、黄芩、黄连、连翘、大蒜素、大青叶、穿心莲等。中药有药效长、标本兼治之功效,使用中药时要精心组方,注意其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中药也可与西药原料药合理配合使用,疗效更好。

四、内服杀虫药
(一)原料药类 主要有硫双二氯酚、阿苯达唑、吡喹酮等。用法是将药物与适量的饲料原料混合制成颗粒料,或拌食投喂,可驱杀寄生于鱼体内的绦虫等寄生虫。
(二)商品药类 常用的有鱼虫速灭I、鱼朗净、绦虫净、鱼用肠虫清等。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273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