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帖]兔球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楼
桂云 发表于:2009/11/25 20:07:00
1流行特点

    各品种、性别和年龄的兔都有易感性。幼龄家兔的易感性较成兔高,最易感的年龄是断奶期。带虫兔、病兔是球虫病的传染源。从球虫的生活史看,球虫没有中间宿主,因此流行很广。本病多发生于温暖多雨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炎热多雨潮湿的夏季最易暴发流行。断奶、变换饲料、运动场清洁卫生差、营养不良、细菌感染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2临床症状

    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病程3~6天,亚急性病程l-3星期,慢性病程1~3个月。按球虫的种类和寄生的部位分为肠型、肝型及混合型。

    混合型。病初食欲降低,继尔废绝,精神不好,时常伏卧,虚弱消瘦。眼鼻分泌物及唾液分泌增多。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病兔尿频或常呈排尿姿势,腹围增大,肝区触诊疼痛。结膜苍白,有时黄染。有的病兔呈神经症状,尤其是幼兔,痉挛或麻痹,由于极度衰竭而死。多数病例则在肠炎症状之下4~8天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肠型。多发生20-60日龄的小兔,表现为急性,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腹泻,从间歇性腹泻至混有粘液和血液的大量水泻,常因脱水、中毒及继发细菌感染而死。

    肝型。30-90日龄的小兔多发,为慢性经过。病兔表现厌食、虚弱,腹泻(尤其在病后期出现)或便秘,肝肿大造成腹围增大和下垂,触诊肝区疼痛,眼球紫,结膜黄染,幼兔往往出现神经症状(痉挛或麻痹),除幼兔严重感染外,很少死亡。

3病理变化

    肠型。因致病球虫种类而异,可在小肠和大肠发现病变。肠壁血管充血,肠黏膜充血并有点状溢血。小肠内充满气体和大量粘液,有时肠黏膜覆盖有微红色粘液。慢性病例的肠黏膜呈淡灰色,肠黏膜上(尤其是盲肠蚓突部)有许多小而硬的白色结节(内含大量卵囊),有时可见化脓性坏死灶。

    肝型。肝常肿大,肝表面及实质内有白色或淡黄色粟粒大豌豆大的结节性病灶,沿胆小管分布,取结节病灶压片镜检,可见到不同发育阶段的球虫,但有陈旧病灶,其内容物已转变成粉样钙化物。有时腹腔充满稀薄带有血色的液体。慢性病例的,胆管和小叶间部分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肝细胞萎缩和肝体积缩小,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色暗。

4实验室诊断

    一般生前诊断可依据流行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应用直接涂体片检查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在粪便中镜检出大量的球虫卵囊作出诊断。生前诊断困难时,可根据病变特征,取病变部结节或刮屑物进行压片或涂片,用姬姆萨氏液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裂殖体、裂殖子等各型虫体即可确诊。实验室检查注意,不能单纯根据粪检发现卵囊就确诊为球虫病。因为,一方面在急性球虫病时,有时粪检不一定发现卵囊,如处于裂体增殖期时尚未形成卵囊;另一方面,兔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实践证明,粪便中的卵囊检查要和尸检同时进行,特别是病变部刮屑物的镜检是诊断球虫病的重要手段。

5防治要点

5.1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的根本途径是杜绝传染源,关键是防止粪便污染草料、饮水、乳头等。

    按年龄分群和隔离饲养。幼兔和成年兔分开饲养,特别是哺乳期仔兔开食后,提倡母仔分离定时给奶法。购进种兔要隔离观察1个月,确定无球虫卵囊及其他病原体方可人群。发现病兔应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并对全群紧急药物预防。通过合理饲养,完善粪便检查,严格隔离或淘汰,建立“无球虫病”的兔场。

    兔舍要保持通风、干燥。兔笼设计要注意将饮水器、草架固定在兔笼外,做到料净、草净、水净、笼净。消灭传播病原的媒介,如老鼠、蝇类等。死亡病兔尸体烧毁或深埋,笼舍定期消毒。实验证明,杀灭球虫的最好方法是火焰消毒,兔笼用开水冲洗,粪便堆积发酵。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消毒剂有10%福尔马林、2%—5%石炭酸乳剂、10%氨溶液及复方邻二氯苯溶液等。

    平时注意喂给富含蛋白质、磷酸钙和各种维生素的全价饲料,以增强抗病力。合理安排繁殖季节,避开雨季断奶。在流行季节及对4月龄以内的幼兔注意药物预防。用大蒜、洋葱头捣汁或切碎拌人饲料内也是常用而有效的防治方法。

5.2治疗体会

    对球虫病,重点应放在预防上。一旦发病,治疗极为困难。防止球虫产生耐药性,临床用药时应在短时间内有计划地交替、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球虫药。通常一·种药物使用6个月至2年后换另一种药,如对“球痢清”(地克珠利)、“伏球”(磺胺氯吡嗪钠)很易产生耐药性,一般3-6个月就应换药。

    正确诊断,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药物,各种球虫对抗球虫药的敏感性不同,临床用药还要根据抗球虫药抑制球虫生长发育的阶段和作用峰期,选好适宜的抗球虫药。一般而言,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1、第2天的抗球虫药,多用作预防和早期治疗药,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3、第4天的药物,多作为治疗药。而在交替和轮换用药时,一般先使用作用于第1代裂殖体的药物,再换用作用于第2代裂殖体的药物,以提高药物的防治效果,减少或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351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