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鹅副黏病毒病

1楼
112233a 发表于:2010/12/8 17:24:00

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上消化道黏膜发生白色的假膜和溃疡病变,临床上以幼鹅多见。

1.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原为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酵母样真菌。在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金属光泽。菌体小而椭圆,长约2-4微米,能够发芽,伸长而形成假菌丝。革兰氏染色阳性。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健康鹅的口腔、上呼吸道和肠道等处寄居。

本病在各种家禽和野禽中均可发生,主要见于幼龄的鸡、火鸡、鹅、鸽,也有野鸡、松鸡和鹌鹑的发病报道,一般鹅很少感染。幼禽的易感性和死亡率较成年禽高,成年鹅发生本病,主要是长期使用抗菌药,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的继发感染。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消化道黏膜损伤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禽相互之间不直接传染。本病还可以通过蛋壳传染。不良的卫生条件,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以及维生素缺乏都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2.临床症状 患病鹅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顿,缩头垂翅,羽毛松乱,食欲减退,怕冷,常群集在一起,气喘,呼吸困难,时而发生咕噜声,叫声嘶哑,采食时吞咽困难,作伸颈动作。常腹泻,终因营养障碍衰竭死亡。

3.病理变化 病死鹅肌体消瘦、鼻腔有分泌物,可见口腔、咽部、食道黏膜有灰白色,白色或黄色的伪膜,伪膜与黏膜下粘连紧密,剥离后留下红色的溃疡面,并常波及腺胃。气囊混浊,成年鹅可见口腔外部嘴角周围形成黄白色假膜,呈典型的“鹅口疮”。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鹅舍通风良好,保持环境干燥,控制饲养密度,避免拥挤,以及避免长期使用抗菌药,防止消化道正常菌群破坏,引起二重感染。育雏期间应增加多种维生素。

药物防治可采用制霉菌素、克霉唑,拌料喂服或用硫酸铜溶液饮水。其剂量同于曲霉菌病的防治。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273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