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我国鸡病流行现状及其防制对策

1楼
子墨 发表于:2010/11/25 22:48:00

          一、        我国养禽业现状

      1、        禽产品产量已步入世界养禽大国行列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1980—1998年的不到20年时间内,我国禽肉从112多万吨/年增加到近774万吨/年,年增长11%,占世界禽肉总产量的15%,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禽蛋从293多万吨/年增加到2220万吨左右/年,年增长42%,名列世界首位。

       2、禽产品成本高、质量不高,养殖效益低

      (1)        养殖主体的养殖观念陈旧,饲养条件简陋,管理粗糙。

      (2)        良种性能不良,单产低,生产水平不高。

      (3)        疫病防制意识淡薄、水平不高、效果差,死淘率高。

         3、 我国养鸡业处于以数量、投入求发展的粗放经营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转变阶段。

         二、当前我国鸡病流行现状

         疫病防制对我国养鸡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国际间合作日渐频繁,养鸡环境也日趋恶化,鸡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养鸡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新病不断出现

         近20年来我国鉴定了十余种新病,包括:传染性法氏囊病(IBD,1979)、禽脑脊髓炎(AE,1983)、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1986)、产蛋下降综合症(EDS—76,1986)、鸡传染性贫血(CIA,1992)、鸡传染性胃炎(1994,病原特定)、禽流感(H9N2,1994;H5N1,1997)。据不完全统计,危害我国养禽业的疾病总数以达80余种,其中传染性疾病比例最大(约占75%),危害最重。此外,我国还受到高致病力禽流感(HPAI)的威胁。

       新病不断出现,对有效疫病防制造成了极大困难,并成为影响养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针对性采取措施使其少发生,或即使发生危害降到最低,是目前我国养鸡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不断加大

        机体免疫抑制在目前的生产中普遍存在。造成机体免疫抑制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营养缺乏、日粮中有毒(害)物质含量高、应激、环境不良、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等。

        一些传染性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马立克氏病(MD)、新城疫(ND)、传染性喉气管炎(ILT)、鸡传染性贫血(CIA)、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呼肠孤病毒感染(如鸡病毒性关节炎,AVA)和传染性腺胃炎等,可由于发病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并可引起机体免疫抑制,使机体对其他病原易感性增加、对多种疫苗应答能力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间接损失不可估量。
况且,免疫抑制性病毒间多重感染现象十分普遍,多重感染时病毒种类非常多,危害相当严重。
免疫抑制性病毒中,许多能够垂直传播,种鸡群总体净化不力及大量应用非SPF胚来源疫苗,又使得免疫抑制性疾病流行程度和防制难度不断增加。

      (三)蛋传疾病普遍存在

      一些疾病(如沙门氏菌病、传染性腺胃炎、支原体病—CRD、白血病—LL、AE、RE、CIA、AVA等)可以通过鸡蛋进行传播,不仅可以水平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生产实践中难以根除,危害持久。虽然并不象烈性传染病那样全群、大面积爆发流行,但患鸡生产性能下降,鸡群死淘率增加,防治费用提高,严重影响养鸡生产效益。如:鸡白痢,呈逐代放大现象;鸡败血支原体(MG)及滑液囊支原体(MS),一般鸡群的感染率可达20%以上,有的鸡群高达90%,在鸡群中难以得到净化,已成为危害养鸡生产的重要疫病;病毒性蛋传疾病也呈上升趋势。

      种鸡群总体净化不力、非SPF胚疫苗和抗血清大量使用是造成蛋传疾病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针对性地采取防制措施是控制蛋传疾病关键所在。

      (四)混合感染严重、继(并)发感染现象普遍

      生产实践中,鸡群疾病的混合感染相当现象严重,继(并)发感染现象普遍存在。如:雏鸡阶段患法氏囊病(IBD)时,常伴随有新城疫(ND)和大肠杆菌等病;常见的呼吸道综合症,多数是IBD、大肠杆菌、呼吸道病毒(NDV、AIV、IBV)等及不良环境共同协作的结果免疫过程中ND、IB等疫苗的滴鼻,常会造成呼吸道粘膜损伤而成为大肠杆菌、支原体感染的诱因,导致呼吸道症状。造成混合、继(并)发感染的病原之间,大多存在协同致病作用,使病症加剧,危害加大。

       无论混合感染或者继(并)发感染,往往由于病因多而造成误诊或漏诊,况且多病因疾病尚未完全被广大养殖主体所认识,多采用单一防制措施,从而使得实践中防制效果不佳而且,由于免疫过程中免疫途径或免疫方法不当,易继发别的疾病,或疫苗使用不当而造成免疫抑制,使疫情复杂化,也影响了防制效果。只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或将其损失降到最低。

       (五)病原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抗生素与化学合成药物对养鸡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对鸡病的总体诊断水平有限、药敏试验条件不足、诊断准确性不高,而且养鸡环境的日趋恶化及鸡病的日趋复杂,养鸡生产中过度依赖药物治疗,甚至依赖药物来保持鸡群健康和生产稳定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了病原耐药性问题日趋突出。

      有关研究表明,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一些病原(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支原体、球虫等)、其总体耐药性呈现逐步增强的趋势,耐药率越来越高,多重耐药毒株越来越多,所耐受的药谱也越来越宽。

      病原体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影响鸡病治疗及鸡病总体防制效果的重要问题之一。

      (六)旧病不断以新面目出现,继续流行,潜在危害越来越大

       一些危害养鸡生产的疾(疫)病,在养殖环境不断变化、疫苗接种程序不断变化、疫苗种类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断以新面目出现而继续流行,为有效防制鸡病带来了许多障碍。

        1、疾病非典型化

        如新城疫(ND),对养鸡业的危害已持续了几十年,近年来的养鸡生产中,典型临诊症状ND已很少见,但其危害并未减少,取而代之的多为非典型新城疫,虽然不会造成鸡群大量死亡,但可导致生产性能低下及免疫抑制,危害更大。非典型新城疫大量出现与过分依赖、盲目使用疫苗及免疫鸡群感染强毒并维持循环是分不开的。

       2、 病原体不断变异和进化

      (1)新毒力型不断出现,毒力日益增强。如马立克病毒(MDV), 已经历了温和毒(mMDV)、强毒(vMDV)、超强毒(vvMDV)和特超强毒(vv+MDV)的演变过程,并将继续演变下去;法氏囊病毒(IBDV)在90年代也出现了超强毒株。

      (1)新致病型不断出现,疫情日趋复杂。如传染性支气管炎(IB),相继出现了呼吸型、肾型、肌肉型和生殖型等症状和病变,并且形成了多类型并存的复杂局面。

      (2)新变异株出现,削弱了疫苗保护力,并引起感染而发生免疫抑制,危害更大。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可突破IBDV血清I型疫苗的保护,呈亚临诊型流行。变异株致病性虽然减弱,但能够引起感染而造成强烈的免疫抑制,危害更大。

      (4)新基因型不断出现。如新城疫病毒(NDV),自被鉴定以来几十年内,在长期使用活疫苗的选择压力下不断发生变异。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主要由基因II、III、IV型毒株所致;60年代流行,主要由基因IV、V型毒株引起;70年代末大流行,主要由基因V、VI型毒株导致;90年代流行,主要由基因VI、VII型毒株造成,有些地区以基因VII型毒株占优势。

        新病不断出现,使鸡病防制难度越来越大;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发生,使疫苗免疫效果越来越不理想;蛋传疾病普遍存在,使鸡群基础环境及鸡体基础体质越来越差,感染机会越来越多,抗病能力越来越低;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病例频繁发生,使疫情越来越复杂化,有效防制措施的制订越来越难;病原体耐药性不断增强,使养鸡生产中传统地利用抗生素或化学合成药物来防治疾病、维持鸡群及生产稳定方法的效果越来越差,并进入了不合理用药的不良循环;病原体变异与进化,使直接养殖者对鸡病的认识更加不足,防病治病办法越来越缺乏,甚至到了谈病色变的程度。

        三 原因分析

        (一)观念陈旧,防疫意识淡薄,重养轻防

         养鸡业发展初期,养殖环境好,疫病相对轻微,危害不明显。
         随着养鸡业的不断发展,疫病流行也日趋复杂、其危害也日渐突出,但由于强大的市场拉动,养殖生产即使是在疫病频发的情况下,仍然有利可图,至今尚未将防疫问题放到生产的关键位置,重养轻防现象十分普遍。

        以农村农户散养为主的我国养鸡业,饲养条件简陋,饲养观念陈旧,管理粗糙,导致鸡群基础体质、基础免疫力差,免疫效果及抗病能力也就大大降低,而且随着养鸡业的发展,养鸡环境日益恶化,加上不合理地盲目使用疫苗,养鸡环境中野毒普遍存在,最终导致鸡病对养鸡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生产实践中,产品市场好的时候鸡病相对少,市场不好的时候鸡病相对多,这与养殖者的饲养观念有直接关系。市场好,作为保证体质健康的日粮水平必然舍得高,一些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力的营养添加剂舍得加,能够产生好的免疫效果的高级疫苗也舍得用,鸡舍、鸡场的环境也舍得下功夫去清理消毒,鸡病必然就少,而市场不好时结果恰恰是相反。

       许多养殖户在选择雏鸡时,只看价格,不注重质量,不注重种鸡净化程度,从而造成鸡群基础健康、基础体质差,易感染疾病。

      (二)知识缺乏、基础差,防疫盲目、水平低由于是以农村农户散养为主,大部分养殖主体缺乏相关知识、基础差,对鸡病防疫比较盲目、水平低。非疫区禁用(或慎用)的疫苗盲目使用,具有较强散毒性的疫苗盲目使用、盲目给鸡饮水,免疫剩余的疫苗液怕浪费倒进水槽让鸡饮水;用过的疫苗瓶随手乱扔等,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养殖小区,仅仅做到了集中饲养,并未做到统一管理,问题更多、更严重。

      (三) 所有制多元化,多种方式并存,养鸡总体生产水平低养殖业多元化,即国家、集体、个人三种方式同在,大、中、小型养殖企业与农村农户散养并存,是我国养殖业的另一特点。造成的养殖主体众多、规模不一、防疫技术参差不齐,导致防疫水平差距极大。分布于广大农村的中、小型养殖企业和农村散养的农户防疫能力较低,是疫病易发、多发地区,而且由于产品市场流通、交通及必不可少的同行间多方位频繁沟通、交流,使位于城郊、疫病控制相对较好的大、中型养殖企业的鸡群,也随时受到来自于广大农村养鸡环境中病原感染的威胁。

       尤其是种鸡养殖企业的多元化。在目前我国对种畜禽企业的检疫、验收、发放种畜禽合格证等方面尚未做到十分规范,在相关法规条例执行不力的情况下,那些防疫意识淡薄、技术力量薄弱、种鸡群净化不力、种鸡免疫效果差、无能力为广大养殖者提供合理的免疫程序并给予广大养殖者以强大的技术支持的种畜禽养殖企业,他们所推广到社会上的雏鸡,其雏鸡健康基础与体质基础都差,养殖过程中疾病发病率是非常高的,而且由于其管理、防疫费用低廉造成雏鸡价格也低,在某些密集养鸡地区很受养殖户欢迎,尤其是在鸡蛋市场不好、养鸡效益低时更是如此。

      (四) 养鸡业与国民经济总体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总体生产水平还相对较低,作为组成部分之一的养鸡业,其生产机械化、饲养管理现代化和防疫科学化程度都比较低,所发展起来的养鸡业必然受到疫病困扰,尤其在广大养殖主体观念陈旧、不重视疫病防制或疫病防制知识、技能缺乏、盲目养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五)相关条例、法规内容缺陷及执行不力

        我国所制订的相关条例和法规与国际兽疫局(OIE)有关内容存在一定偏差,对疾病的防制对策存在偏差,最终导致防制效果也存在偏差。另外,相关法制不十分健全、配套法规不完善,不利于相关条例、法规的具体执行。况且,有些相关部门执法意识淡薄,对一些确实应该严格按条例、法规处理的事情(如检疫、种鸡企业验收等)只是例行手续、走走过程,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兽医防疫机构、检疫体系,未能及时调整发展策略、采取并执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无能为力,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相关部门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销售疫苗、兽药上,抓创收、抓效益,忽略了防疫、检疫工作,难以系统研究和防治不断出现的新疫情。再者,经费不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并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离开了防疫、检疫队伍,技术力量越来越弱,也影响了疾病的防疫效率。这也是疾病防制执法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即将加入WTO,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疾病防制机制和执法主体,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条例、法律、法规,并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鸡病防制现状已迫在眉睫。

       (六)防制对策不当,不重视综合防制与生物安全措施与养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疾病防制对策存在一定缺陷。过分依赖疫苗、药物,而不重视综合防制与生物安全措施。

        1、 疾病防制对策缺陷

         我国针对不同疾病所采取的措施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区别,存在一定误区:

          表1    防制对策比较
疾病             中国                养鸡发达国家
A类疾病      疫苗+综合防制       扑杀+生物安全
蛋传疾病      疫苗+药物          种鸡净化+生物安全
其它疾病    疫苗+药物+综合防制  生物安全+疫苗与药物

         由表1可以看出,针对同一疾病,养鸡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防制
策略与我国有质的区别,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倾向于从根本上解决,而我国则注重表面防治,过分依赖疫苗和药物。

         2、过分依赖疫苗带来的问题 
         (1)疫苗能够阻止发病,但不能阻止强毒感染与传播,所以利用疫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某些疾病的爆发流行,但却造成了普遍而严重的强毒感染。⑤、⑥、⑦ 

         (2)即使利用疫苗进行免疫,也可能造成免疫失败:①群体免疫应答水平呈正态分布,任何免疫机群也不能得到100%的保护;②母源抗体的干扰;③病源体血清型的变异、毒力变异,抗原漂移或漂变;④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⑤疾病多是各种致病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普遍适用的免疫程序是不存在的;⑥鸡群免疫密度大,疫苗间免疫相互干扰;⑦疫苗质量不过关,免疫方法不当,免疫时机不适等等。

         (3) 疫苗有副作用,使用疫苗也存在着潜在风险:①活弱毒疫苗毒力会返强;②中等毒力活疫苗会造成免疫控制或引起发病;③ND、IB等活疫苗能诱发呼吸道疾病;④非SPF胚制备的疫苗,可散布蛋传疾病,也可提高免疫控制性疾病的流行程度。

         3、过分依赖药物带来的问题

         (1) 不合理用药使病原体的耐药性不断加强,用要效果越来越差,用药成本越来越高,产品成本不断提高,养殖效益越来越低。

         (2)产品药物残留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出口贸易。尤其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保证产品内在质量是养鸡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3)经常性、长时间不合理用药,能够破坏机体肠道正常菌群,使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4、造成过分依赖疫苗和药物的原因

          (1)养鸡业发展初期,养殖环境好、疾病种类少、病因单一, 应用疫苗和药物效果显著,养鸡主体及疾病防制从业人员便形成了疫苗和药物万能的观念。随着养殖业不断发展、环境流行越来越复杂,对疫苗和药物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强。
 
         (2)疫苗和药物的作用被过分夸大。尤其是一些生产者或销售人员受利益驱使,往往做夸大宣传,误导养殖及从业人员。
 
         (3)许多基层疾病防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限,不了解或认识不到综合防制与生物安全措施在疾病防制中的重要作用,为了防治日益增多的疾病,只好借助于疫苗和药物。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