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潍坊生姜问题引持续关注

1楼
P-huijuan 发表于:2013/5/9 11:33:00

  一、问题曝光——潍坊姜农违规滥用剧毒农药种植生姜

  中央电视台5月4日“焦点访谈”报道,前不久记者在山东潍坊地区采访时看到,在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的姜农在种植生姜时普遍施用一种叫“神农丹”的“严禁用于蔬菜、瓜果”的“剧毒”农药。记者发现这里不仅违规使用神农丹,更为严重的是滥用神农丹。按照农业部的农药登记,神农丹只能用在棉花、烟草、月季、花生、甘薯上。即使在这些作物上使用,在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也有严格的限制。就拿跟生姜比较接近的甘薯来说,按规定每亩使用的剂量是2~3公斤,而当地农民在种生姜时每亩要用到8~20公斤,是规定用药量的3~6倍以上。按照使用规定,即使在批准的作物上,在其生长周期里也最多准许使用一次,这里的姜农要用两次。在神农丹的使用说明中,还标明在甘薯地里使用时,安全间隔期是150天,而这里的农民不仅在四月份播种时超量使用神农丹,到八月份立秋的时候,还要超量使用一次,这时距离十月收获新姜,只有60天左右的间隔期,远远少于参照甘薯的150天安全间隔期。超量使用,又大大缩短间隔期,这必然带来农药残留超标的风险。当地农民对神农丹的危害性都心知肚明,因为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他们自己根本不吃。据了解,潍坊当地出产的生姜分出口姜和内销姜两种。因为外商对农药残留检测非常严格,所以出口基地的姜都不使用高毒农药。与出口姜的严格管理不同,潍坊其他地区生产的内销姜对农药残留实行的是抽查制度,一年抽查不了几次,无论是做内销姜生意的姜贩,还是农户对这种抽查都不太担心。

  二、危害隐患——可能致生姜农残超标又污染环境

  据专家介绍,神农丹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涕灭威的剧毒农药,50毫克就可致一个50公斤重的人死亡,所以不能直接用于蔬菜瓜果。而神农丹所含的涕灭威农药,它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被植物全身吸收。2010年就有媒体报道,在安徽省灵璧县因为食用使用过神农丹的黄瓜,导致13人急性中毒。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院长周志强教授认为,滥用神农丹除了会造成生姜中农药残留超标,还有另外一个危害就是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农民种姜时使用神农丹,通过不断浇水灌溉,会使得大量的农药成分溶解到地下水中。

  三、排查处置——监管部门连夜介入,全国各地紧急排查

  4日,山东省连夜派出工作组到潍坊进行现场督导查处。潍坊相关部门也着手对全市“神农丹”农药的销售和使用情况展开彻底调查,对违法违规销售的“神农丹”农药进行集中收缴,坚决依法依规处理,对查获的使用“神农丹”种植的大姜、大葱等农作物统一清除、销毁,并组织专门力量,帮助农民用科学方法解决生姜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

  5日,潍坊市峡山区警方对媒体报道的销售剧毒农药“神农丹”的门店进行了查封,门店经理被依法刑拘。目前,峡山区组织的由公安、农业、安监、食安办、环保、街道等参与的5支排查队伍,正在全区农药经营户及大姜种植区进行拉网式细密排查。为彻底消除“神农丹”危害,峡山区排查队伍将对各大姜种植区取样送检,一经发现使用“神农丹”,种植农户大姜将全面翻耕,相关工作部门同时启动对土壤的降解、排毒工作。

  5日,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检测出生姜农药残留超标。杭州近江水产农副产品市场检测员随机对3家摊贩的生姜进行有机磷和二氧化硫检测时发现,其中一个摊位的生姜农药残留超标,市场管理处立即对该摊位的5斤生姜予以没收。郑州农委正在各大农贸市场紧急排查并加大抽检力度,从检测的情况来看,目前郑州市场还没有发现毒生姜的事件。

  6日,南京市场已经暂扣了6吨来自山东的生姜并送检,截至记者发稿时,该批次生姜被速检出含有“涕灭威”,含量超标22%,这批生姜已经被送到南京市农委进行进一步检测。武汉农业部门已及时部署严查入市生姜的来源和流向,并进行抽检;在抽检结果公布前,所有销往武汉的“山东姜”、“安徽姜”必须具备当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合格证明,否则不予准入。上海市对每车生姜进入批发市场前都要抽检,目前尚未发现剧毒生姜,但近期已经将其纳入到加强监管商品之列。合肥有关部门表示,当天多部门也对合肥生姜市场进行了调查,暂未发现有农残超标生姜出现。青岛市的生姜几乎都是来自青岛地区的平度和莱西,被央视曝光地区出产的生姜没有进入青岛,青岛市目前还没有发现农残超标的生姜。佛山市农业局表示,暂未检测到有毒姜出售,但会加强日常监测。

  7日,从北京市多家农产品市场了解到,目前北京市食用的生姜未发现剧毒生姜。合肥、武汉、福州已在全城展开拉网式搜查,将原来对生姜的抽查纳入每日必检范围,一旦发现问题,市场会停止进货,并严查生姜来源和流向。7日广州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的检测报告,确认有1个样品不合格,检出含有涕灭威成分,含量为0.035mg/kg,超过国标所规定的最大农残限量(GB2763-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农药最大残留量中,涕灭威含量应≤0.03mg/kg)。

  7日,潍坊市农业局局长王汉成介绍说,潍坊市委市政府部署峡山区和市农业局、市公安局、市食安办等单位连夜行动采取了迅速有力的措施,不仅依法对有关责任人采取强制措施,还对潍坊全境食品相关种植产业、有毒农药销售渠道等进行拉网式排查,还对查出使用“神农丹”剧毒农药的土地进行翻种其他作物。目前使用“神农丹”的种姜地块已全部翻种其他作物。王汉成表示,排查队正对峡山区各大姜种植区进行全覆盖、无缝隙的采样送检。为掌握潍坊市姜生产用药情况,分别从峡山及其他县市区的姜种植地块、市场、井窖共抽取了124个姜样品,送有关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其中,峡山区抽取样品80个。峡山区还发出通告,公布了禁止使用和销售的农药目录,公开了举报电话,鼓励群众有奖举报。据王汉成介绍,潍坊政府决定举一反三,研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其中包括建立高毒农药政府储备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等措施。

  四、媒体关注——众媒体群起围剿“毒姜军”

  广州日报5月6日发表题为《“毒生姜”现象: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报道指出,山东姜农虽能免受“毒生姜”的毒害,却很可能会成为其他有毒问题食品的受害者。只要一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批评者们都习惯于将问题归咎于“体制”,比如监管乏力、安全标准缺陷等。这种几乎“一边倒”的批评,有失公允。其实每个人都是“体制”的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的问题。在正常社会的食品安全链条中,每个人都不是看客,而应是一个积极的角色扮演者。保卫我们的餐桌,说到底还是要靠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食品生产者要捍卫安全底线,销售者要恪守诚信经营的原则,监管者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而消费者也要在监督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羊城晚报5月7日发表题为《追问毒生姜:内销食品低标准为害到几时?》报道指出,同样是生姜,外销与内销的监管力度完全不同,含不含毒也完全不同。因为他们知道,卖到国外的生姜如果有毒,就逃不过他们检测的火眼金睛,他们就本分经营;可是卖给国内的生姜容易蒙混过关,他们就没有必要作茧自缚了。这样的双重标准几乎无处不在。

  新华每日电讯5月7日发表题为《问题农产品频遭曝光 为何屡让百姓“以身试毒”?》文章指出,“病死猪”“老鼠肉”“‘神农丹’毒药姜”……短短几天里接连曝光的问题农副产品,一起赛一起令人触目惊心。同样的生产环境,监管力度直接决定食品质量。种植“毒药姜”的山东农户,从不给“外销生姜”多用农药。如此“内外有别”,并非这些经销商、种植户戴“有色眼镜”,而是严格的外贸出口检疫使他们不敢胡作非为。反观国内食品市场,目前实行的是主动送检制度,抽检概率低、造假风险小,暴利诱惑之下,不法商贩“另辟蹊径”便不足为奇了。“一阵风”式的检查整顿,难以根治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的不法商贩受到查处,不足以震慑不良商贩。如何使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都能守法,监管部门真该好好动动脑筋了。

  长江日报5月7日发表题为《“毒生姜”为何能专供国人》报道指出,“毒生姜”之所以专供国人,是因为一路绿灯“保驾护航”。按照规定,不得出售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同时实行剧毒农药销售登记制度。神农丹的大行其道,可见禁令成了一纸空文,所谓的销售登记制度形同虚设。不妨把“毒生姜”专供国人当成一面镜子,找一找农产品产销的漏洞。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农产品质量内外有别的尴尬。

  经济参考报5月7日报道呼吁,毒生姜假羊肉频出,危害食品安全应严厉问责。

  法制日报5月7日报道指出,“毒姜证明:安全的食品是监管出来的”。因为监管不严,因为质检不力,因为标准低下,因为寻租交易,我们规模世界第一的庞大消费市场,非但没能为消费者赢来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和高尊重,相反却成为国外劣质商品的倾销洼地以及国产毒生姜们的“易粪”主场。有什么样的标准、有什么样的监管,就有什么样的食品、什么样的市场,这原本是基本的规律。毒生姜不出口只内销,在消费者看来固然悲哀透顶,对监管者而言,则必须进行问责和反思。

  新华网5月7日发表题为《“毒生姜”不应成为“人心”毒药》报道,“药袋苹果”“毒大米”已经让人们心惊胆战,而“毒生姜”特供国人直接让人心寒。食品安全,不应该光强调有效的监督、健全的安全体系等外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良心急需成为保障安全种植和生产的“强心剂”。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行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很多人,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对社会负责,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牺牲大部分人的健康和利益。不管是“毒苹果”还是“毒生姜”,他们都不应该成为残害心灵的毒药。

  据监测,截至5月8日9:00,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等2000余家网络及平面媒体转发了相关报道。

  五、网民关注——质疑愤怒后怕哀叹淡定建言一起上

  连日来,网民对潍坊姜农用剧毒农药种植生姜的报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此,不少网民表示,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内外有别”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出口管得好、内销管不住”仍让人大跌眼镜。也有不少网民感慨毒生姜、假羊肉等危险食品不经意间竟已成家常便饭。还有不少网民认为,两高已发布关于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的司法解释,不妨从毒生姜问责开始,以儆效尤。网友“小TracyChen”说,中国食品,你让百姓伤了多少心!网友“Rainbow365”说,国人早已练就百毒不侵了。网友“罗欧密”说,作为监管部门,不去想办法提高食品安全质量,而是教人民如何鉴别有毒无毒,是不是说明监管失败无能呢。网友“做个超人”说,央视你难道就只能在这里教大伙儿怎么祛除各种食品中添加的农药、毒药了吗?还能不能做点更高层次的事情,譬如唤起这些人的良知?内销抽检形同虚设。不少网民对此表示后怕,如此剧毒物质,为何能蒙混过关?网民“期价意”表示,中国北方最大的姜蒜批发市场设在潍坊安丘市大黑埠村,峡山区紧挨着安丘市,生产的生姜最后都汇集到这里交易。而就是这样规模的生产,想要获得农业残留合格的检测报告,也只需做姜生意的老板们自己往相关部门送检测样品,几斤合格的姜就可让上百吨剧毒姜蒙混过关。网民“在北京的南京人”说,潍坊安丘市种植的生姜主要用于出口,因此安丘市对每个镇和街道、每个社区、每个村都设有农药监管员和信息员,对农药的经营和使用实现无缝隙监管。不过,与出口姜的严格管理不同,潍坊其他地区生产的内销姜对农药残留实行的是抽查制度,一年抽查不了几次,无论是做内销姜生意的姜贩还是农户,对这种抽查都不太担心。署名“彤锡兰”的微博表示,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内外有别”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外商对农药残留检测非常严格,“出口姜”的监管就做到了“无缝隙”,就做到了严格管理。可见,所谓管不住,是因为根本没去管。中国人自己吃的管不住,难道是因为自己人好糊弄?依据重典严厉问责。不少网民引用了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裴显鼎的一段讲话:如果容忍这种犯罪的恶劣程度再发展下去,不仅整个食品行业可能会受到致命伤害甚至可能被毁掉,而且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必将受到严重损害。不少网民表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一个魔鬼,当没人监督的时候,“魔鬼”就会溜出来作恶。网民“上甘岭下山虎”表示,以剧毒姜为例,卖剧毒姜者明知害人仍为之;卖农药者,明知生姜不可用仍卖于姜农;当地监管部门明知内销、出口“标准”有别,但懒得去管……整个链条上,监管不作为是关键。署名“谢锐佳”的博客也认为,监管失职渎职是导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多发的重要原因。5月3日,两高发布关于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的司法解释,对食品监管失职渎职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监管渎职最高可判十年”。如此重典,不妨从毒生姜以及假羊肉问责开始,以儆效尤,让所有的监管者不敢失职渎职。署名“行礼邦”的微博表示,靠民众的消费选择来惩罚是被动的,也是无力的。食品安全犯罪的方式不断创新、手段更趋隐蔽,犯罪案件性质认定难度越来越大。只有专业、有强制力的监管,才能管住。而毒生姜等问题频发显示监管失职了。不过,值得期待的是,司法解释及时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希望能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编织刑事法网。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