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江苏太湖六年治理实现"蓝藻不成灾市民有水喝"

1楼
gxwyx 发表于:2013/10/28 15:38:00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10月24日,记者走在苏州太湖边上,只见碧水连着蓝天,阳光洒在一望无际的湖面上,恬静柔美。江苏省太湖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08年以来,太湖流域已连续六年实现了“市民饮用安全水,太湖未发生大面积湖泛”的任务,且今年1-9月,太湖平均水质处于IV类,蓝藻聚集最大面积及平均面积均小于往年同期。
  
  看着眼前碧波荡漾的太湖水,谁又能想到,2007年夏天,太湖爆发大面积蓝藻,致使无锡全市市民无水可用,那场危机至今都让世代生活在太湖湖畔的老百姓记忆犹新。从那以后,江苏省全面启动应急措施,坚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太湖不发生湖泛,平稳度夏。一场深入治理太湖,保障饮用水的战斗在太湖流域打响。
  
  时至今日,蓝藻打捞预警制度,太湖、长江双水源切换供水,湖边生态环境建设等,都相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也让太湖走在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即便在高温季节,2007年的那场危机也将不会出现。
  
   蓝藻预警制度精细化,罕见高温中太湖安全度夏
  
  夏季是蓝藻的高发季节,而今年7、8两月江苏遭遇近50年来的罕见高温,苏南地区也不例外。一段时间内,最高气温常常处于41摄氏度左右,这给太湖安全度夏带来了严峻考验。但在无锡的采访中,记者感受最强烈的便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对治理蓝藻底气十足。信心,则来自于蓝藻监测预警制度。
  
   “33个水感传感器,每5分钟传送一次水面变化数据,以此判断水质优劣、蓝藻爆发的指数,毫无疑问,这对保护太湖水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无锡市蓝藻打捞处置监控调度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详细介绍起了蓝藻预警制度,“藻情监测日报、水质监测周报,还有专人24小时轮休巡查值守,一有情况,就立刻处理,将蓝藻爆发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142公里的太湖岸线分到区县和部门,每天有上千名捞藻队员守在60个点上,绝不能出现连片的蓝藻。”今年1-9月,太湖流域累计打捞蓝藻135万吨、水草15万吨,完成湖体清淤130万方,有效抑制了由于蓝藻爆发而引起的湖泛情况。
  
   “蓝藻存活了几十亿年,不可能在一朝一夕消灭它。但也不用谈藻色变,只要做好水质预警、藻情预报,完全能在第一时间控制蓝藻蔓延。”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说,正是在完整系统的监测预警制度下,处于罕见高温恶劣条件下的太湖,只是藻密度高于往年同期,并未出现大面积蓝藻。预警制度再一次证实了其决定性的作用。
  
   双水源供水,苏南人民喝水不再担心
  
   2007年的那场危机,让一直只靠太湖供水的无锡市民心有余悸,“有水喝”这个很简答的需求,在当时反而变成最大的问题。然而如今,在记者采访中,越来越觉得无锡市民对此毫无压力,信心十足,“有水喝”、“喝好水”对于他们来说又成为一个简单的事情。究其原因,变化来自“太湖、长江”双水源切换供水的投入使用。
  
   “南进太湖、北接长江”,向南,延伸太湖进水口;向北,引入长江水源。南北双水源切换,如同双保险保障了无锡市民的用水。
  
  据介绍,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以后,为保证市民用水,无锡市从2008年便启动了锡澄供水工程,形成了太湖、长江双水源供水格局。然而,由于无锡供水管网的“通行能力”有限,输送长江水源往往“力不从心”,干净优质的水不能通往无锡市的每个角落与市民家中。为此,投资达8.3亿元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便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有了这个高速通道,长江水的调度能力增加到每天100万吨。一旦一个水源发生波动,立马‘切换’到另一个,5个小时内就能到达无锡的所有居民家中。”无锡自来水公司总经理戎文磊说。
  
  不仅无锡,在太湖流域的附近城市,太湖、长江“双源供水”清水互通工程都已开始投入运行。流域14个县以上城市中已有12个城市建成第二水源、应急备用水源或管网联通。各水厂出厂水质主要指标全部满足或优于国家标准,有14座自来水厂完成深度处理改造,保障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今年以来,“双源供水”系统已累计安全供水近8亿吨。
  
   综合治理出“重拳”,太湖湖畔生态逐年变好
  
  防蓝藻、治太湖,治是关键,防是前提。太湖湖畔的生态环境好了,无疑对太湖环境有百利而无一害。2008年,以环太湖地区、太湖上游地区、调水沿线地区为重点,各级市县、乡镇开始了综合治理工作。尤其对化工企业的关闭移址、转型升级出以“重拳”。以宜兴市周铁镇为例,在2008年以前,该镇财政收入60%以上来自化工企业,到了08年以后,当初100多家化工企业只剩下46家,且到今年为止这46家企业都完成了生产技术升级改造,达到“零排放”的标准。张利民告诉记者,仅今年太湖流域就完成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271家。
  
  此外,各地环保部门加强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的治理。其中,太湖流域城市共建设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工程71个、分散畜禽场粪污收集处理服务体系及集中处理中心工程8个,建设发酵床圈舍8.5万平方米、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122个、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245万平方米,落实控制性种养水生植物1.5万亩,保护和恢复湿地1万亩。同时建成污水收集管网42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约200个,完成5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新(扩)项目,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5万吨/日。这些举措,成为了太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强效助推器。
  
  目前,太湖水质总体上稳中趋好。根据环保部新颁布的地表水评价标准,太湖平均水质处于Ⅳ类,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6.8,继续保持轻度富营养状态,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3项国家考核指标分别处于Ⅱ类、Ⅲ类和Ⅳ类,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有4条河流水质达到Ⅱ类,无劣Ⅴ类水质河流。国家考核的65个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同比上升9.9%。

 

发酵床建设相关技术和案例,请登录www.fjc001.com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195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