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过程环境产品“三安全”并重 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共赢
广西现代生态养殖“十三五”规划设定:力争到2020年,实现养殖过程生态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三安全”,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益”共赢的目标。
生态养殖比重进一步提高。新建或改造各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养殖比重达90%以上;全区每个乡镇建成农村人畜分离生态养殖示范村1个以上;渔业生态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80%以上。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广泛应用,养殖粪污及病死动物基本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生态养殖场粪污处理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集约化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处理率达90%以上。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至2020年秸秆饲用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饲用秸秆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规划明确相应的重点任务——
一、科学划定养殖区域,优化养殖发展布局
以县域为单位开展养殖情况摸底调查,编制并严格执行水产畜牧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养殖业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双重因素,科学编制符合绿色发展、生态养殖发展理念的养殖业发展规划,发挥养殖产业在农村脱贫攻坚中的主力军作用。
畜牧业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优化养殖业生产布局,引导养殖向资源更丰富、环境容量大的区域转移。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对重点河湖、近岸海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敏感区域进行重点规划管理。逐步加强农村小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南宁、桂林以及玉林等桂东南地区生猪及家禽优势产区发展生态养殖,主抓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甘蔗、玉米等种植基地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草食动物;开发桂北桂西等连片高山土地草山草坡地区发展现代生态型草地畜牧业,逐步建成南方生态草食动物养殖基地和林下生态畜禽养殖基地。
渔业 要进一步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基本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优化调整渔业养殖生产布局。根据渔业水域资源特点、增殖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规划布局建设全区渔业生态养殖“一带三区”:浅海滩涂生态养护带、连片池塘生态养殖区、江河水库生态增殖养殖区和稻田生态种养区。浅海滩涂生态养护带:等深线0~20m海域为贝类底播和排筏吊养区,以开发牡蛎、文蛤等高值贝类为主,推广底播与吊养结合的上下水层兼顾的生态模式;等深线20~40m海域为深水网箱养殖区(包括与贝类吊养的重叠区),以养殖高品质鱼类为主;两区之间规划建设以底播增殖放流为主、人工鱼礁为辅的国家级海洋牧场。连片池塘生态养殖区: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和贵港等市,通过池塘生态化改造,建设设施化大棚养殖和工厂化集约养殖基地。江河水库生态增殖养殖区:包括梧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桂林、柳州、贺州等市,通过实施网箱升级改造,适度发展滤食性、草食性、杂食性等生态品种养殖,最大限度地减少投饲性品种养殖,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养殖。稻田生态种养区:涵盖全区各地,重点区域在桂林、柳州、来宾、南宁、钦州、贵港、玉林、梧州、贺州等9个市的水稻优势产区、自治区级和县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以及54个贫困县,大力发展稻渔共生、鱼菜共生等综合种养模式,力争到2020年,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00万亩以上,稻田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00亿元以上。
二、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全面打造现代生态养殖
制定现代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制定生态养殖场验收评分标准和方案,全面开展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与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创建、水产健康养殖场示范创建和无公害水产畜牧产品产地创建有机衔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生态养殖实施方案,细化各项工作,强化推行实施力度,组织召开生态养殖现场推进会,举办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养殖监管人员和从业者的生态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力推行标准化生态养殖。积极打造生态养殖示范点,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三、推进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夯实生态养殖基础
以“美丽广西”宜居乡村阶段“基础便民”专项活动改造牲畜栏舍工作为重点,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力度,结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点区域建设规划》,大力推进“一纵两横五区”重点区域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实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战略目标。实施以生猪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的清洁、高效、减排式高架网床栏舍建设或改造,配套养殖自动化、粪污处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等,加快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争取全区大中型养猪场的猪粪肥全部实现工厂化加工。到2020年,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基本达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逐步开展农村小散养殖栏舍升级改造,实现粪污集中处理利用。
全面推进水产养殖设施生态改造。继续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水产良种场、养殖稻(藕)田、养殖排筏和大水面生态网箱升级改造,以及梯级小窝改造或新建、近海养殖网箱标准化改造。对规模化水产苗种场和养殖场配套建设育苗、养殖废水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对大水面生态网箱配套建设底排污设施。支持人工鱼礁建设和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循环水养殖、渔光互补等设施渔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开展海洋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
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升养殖环境监测能力
严把新建、改建、扩建养殖场的准入门槛,对新建的场户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评价后才能开展养殖活动。加强养殖投入品管理,依法规范、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开展投入品使用专项整治。削减九洲江、南流江、钦江等重点流域内畜禽养殖散养比例;在散养密集区域,建成与周边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废弃物收集、处理中心,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吸引社会资金进行专业化的畜禽粪污深加工处理,将粪污加工成有机肥,打通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通道,实现大区域的种养平衡目标。到2018年,江河流域内的县(市)建设利用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的加工企业,鼓励扶持养殖企业开展有机肥还田。明确各级畜牧站的畜牧环境监管职能,配备专职人员与相应的监管设备,通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建立畜牧环境监管队伍。
五、凝练生态养殖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通过微生物高效处理技术的运用,大力推广“微生物+高架网床”“微生物+饲草料”“微生物+养殖粪污”“微生物+养殖水体”等现代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养殖业主积极探索和总结经济、实用、高效的生态养殖新模式,因地制宜选取适合模式推广应用。
六、加强生态科技攻关,推广高新实用技术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全区生态养殖技术水平。开展现代生态养殖标准技术研究,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开展中(草)药替代化学兽药的生物防治研发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在饲草料、养殖环境及粪污处理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整合科技资源,依托水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行业协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科技力量,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摸索和总结技术经验,逐一破解制约生态养殖发展的技术难题,大力推广经济、高效、实用的技术,推进现代生态养殖快速发展。
七、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生态养殖活力
创新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建立完善和效果理想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产业精准扶贫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紧密结合,将生态养殖作为帮扶农户增加收入、实现短期脱贫致富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方法抓实抓牢。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养殖、产业扶贫,并与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养殖。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养殖户积极主动加入生态养殖发展行列。
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农户参与、协会管理的“五位一体”运作模式,创新符合种养结合方向的农业用地政策,发展养殖业环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机制,形成多路径、多形式、多层次推进养殖污染治理的新格局,逐步破解制约生态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土地、资金、技术、环保等难题。
- 上一篇:广西——鱼虾满江海 生态得改善 [2017-07-22]
- 下一篇:桂林市全州县举办现代生态养殖达标技术实战型培训班 [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