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热线和微信13277883322

牧草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2017-03-20 09:18:11      点击:

一、牧草病害的基本知识

(一)牧草病害的概念

牧草与其它植物一样,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遭受病原生物的侵害(或外界条件不适宜),导致其新陈代谢紊乱,生理或生物化学过程发生变化,最后表现为结构和外部形态上的异常,这种现象称为牧草病害。感染病害后,牧草抗逆性下降,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草产品品质变劣,经济损失较大。

牧草病害和我们平时见到的机械损伤性质不同,是两个概念。无论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都可引起牧草的损伤,例如昆虫和动物咬伤,机具重压和人畜踩踏等。损伤可以是突然发生的,受害牧草在生理上一般没有发生病理程序,不能称为病害。但是,机械损伤会削弱牧草生长势,造成伤口,为病原生物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病害有一个发展过程,且病理变化对于一定的诱因(或病原)来说往往是较为固定的,有相对稳定的表现(症状)。

下面介绍几个相关概念。

牧草病害的发生可能受到某个因素或两个以上因素的作用,其中直接导致病害发生的因子称病原。生物病原称病原物。病原物是菌类的称病原菌。非直接致病的因素称为诱因。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如牧草幼苗遭受高温灼伤,引起病原菌侵染,导致茎腐病发生,被害的幼苗是寄主,高温是诱因,病原菌是直接导致病害发生的因子即病原。

1.牧草病害的症状

牧草感染病害后其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上表现出的病态现象称为症状。根据症状产生的来源可以分为病状和病征两大类。

(1)病状

牧草受到病原物侵染后,牧草本身的病态表现称为病状。主要有以下几类:

变色 牧草感染病害后,病部出现不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叶片变为淡绿色或黄色的称为褪绿;叶片发黄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深绿色与淡绿色相间的称为花叶。

坏死 牧草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称为“坏死”。叶片上坏死常表现为“叶斑”和“叶枯”两种。叶斑指在叶片上形成的局部病斑,依病斑颜色可分为黑斑、褐斑、灰斑等。病斑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轮纹形和不规则形等。有的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形成角斑。有的沿叶肉发展,形成条纹或条斑。叶枯是指叶片较大范围的坏死,病、健部之间往往没有明晰的边界。叶枯多由叶尖开始向叶基部发展。

腐烂 牧草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被病原物分解破坏后发生腐烂,腐烂可分为根腐、茎基腐和穗腐等。含水分较多的柔软组织受病原物酶的作用,细胞溶解、组织崩溃造成软腐或湿腐。腐烂后水分散失则成为干腐。幼苗的根和茎腐烂,导致幼苗直立死亡的称为立枯,幼苗倒伏的则称为猝倒。

萎蔫 牧草根部或茎部维管束受病原菌侵染,发生病变,水分吸收和输导受阻,引起叶片枯黄、萎凋的称为黄萎或枯萎。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呈绿色的称为青枯。

畸形 牧草被病原物侵染后发生增生性病变或抑制病变称为畸形。前者有瘿瘤、丛枝等。后者有矮化、皱缩等。此外病组织发育不均衡常导致卷叶、蕨叶、拐节等畸形病状。

(2)病征 牧草感染病害后,病组织上出现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称为病征,病征主要有以下几类:

粉状物 某些真菌相当数量的孢子密集在一起所表现的特征。可以分为白粉、黑粉、锈状粉等。这些病害就以症状特点分别命名为白粉病、黑粉病、锈病等。

霉状物 病部产生各种霉层,如青霉、灰霉、赤霉、霜霉等。它们主要是由真菌的菌丝体和孢子梗以及分生孢子组成的。寄主可能同时存在坏死和腐烂等病状。

菌核 病株体内外产生黑色、褐色、棕色或蓝紫色坚硬的颗粒或团块,大小相差悬殊,是真菌菌丝体组成的休眠结构。常引起寄主病部腐烂。

粒状物 病部产生各种大小、形状、色泽的小颗粒。包括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子囊壳、子座等。

脓状物或胶状物 这是细菌病害的典型特征,是细菌细胞和植物组织分解物的混合物,干后呈胶膜状。

2.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牧草病害依致病病原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也称非寄生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也称寄生性病害。

(1)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适宜条件下,可在植株间传染蔓延,甚至造成流行。因此又称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等。

(2)非侵染性病害 由各种不良的物理或化学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只局限于受害植物本身,在植株间不会相互传染,因此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包括水分过多或过少;土壤中盐分过多、过酸或过碱;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照过强或过弱;营养缺乏或不均衡;污染环境的有毒物质或气体;栽培管理不当等因素。

(二)牧草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1.真菌

真菌是一大类有别于动植物的微生物类群,有细胞壁和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以菌丝体为营养体,以孢子体进行繁殖的不能自养的低等生物。真菌的生长发育可分为营养阶段和生殖阶段。

真菌营养体除极少数为单细胞外都是丝状。单条丝状物称菌丝,交错成团的称菌丝体。菌丝通常圆管状、无色透明。但一些真菌菌丝(特别是老熟菌丝)可呈现不同颜色。

真菌经过营养阶段后,即转入生殖阶段。先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无性孢子。有的真菌后期在同一菌丝体上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真菌常见的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等;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子囊孢子等,分别是鞭毛菌、接合菌、担子菌、子囊菌类产生的有性孢子。

自然界中,真菌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引起的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70%~80%。

2.细菌

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的单细胞微生物,其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杆菌,其粗细较为稳定,但长度变化较大。

细菌最普通的繁殖方式是裂殖,即一个细菌细胞自中央分裂为两个相同的子细胞。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条件适宜时,2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短时间内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局限在一处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菌落,菌落多呈灰白色、黄色或褐色等,其颜色与细菌产生的色素有关。

细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空气和各种物体上。目前已发现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约有300多种,我国约有70种。

3.其它病原

除真菌和细菌外,线虫、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植原体等也可引起牧草和饲料作物病害。

(三)牧草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1.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侵染寄主植物开始到产生繁殖体或发病为止的过程(又称病程)。可以人为地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

2.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传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场所主要有:田间病株及其残体、土壤、种子及其它繁殖材料、粪肥和机具等。及时消灭越冬和越夏病原物对于减轻下一季节发病有重要意义。

(2)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在生长季中植物开始生长后第一次发生的侵染称初次侵染。初次侵染成功后,寄主上产生大量病原物繁殖体在田间反复侵染称再次侵染。一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内只侵染一次(如黑粉病等),有的则可多次再侵染(如禾草锈病等)。在病害防治中,对于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应集中力量消灭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有多次再次侵染的病害,除消灭初侵染源外,在生长季节内还应采取其他措施限制再次侵染的发生。

(3)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不断传播是引起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病原物传播途径主要有:风力传播、水力传播、昆虫传播和人为传播等。

3.影响牧草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

影响牧草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因素(温度、水分和光照等)、土壤因素(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和微生物等)、栽培因素(灌水、施肥、刈割、种植方式、草地利用状况及草地卫生等)等。

二、昆虫的基本知识

(一)昆虫纲的特征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其特征是:整个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每一体段又由若干个体节组成。头部生有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0~3个单眼,是感觉和摄食的中心;胸部有3对胸足,2对翅,是运动的中心;腹部由9~11个体节组成,包藏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器官,无行动附肢,末端具有由附肢特化的外生殖器,是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二)昆虫的口器

口器是昆虫取食的器官,因取食的方式不同,口器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咀嚼式口器,危害最大,如金龟子。防治这类口器的害虫,可把杀虫剂喷到作物上,或用药做成毒饵使之吃下去而中毒死亡。另一类是刺吸式口器,如蚜虫等。这类昆虫必须使用触杀剂或内吸杀虫剂,才能起到杀虫的效果。还有一类叫做虹吸式口器,它是蝶、蛾等成虫的口器。

(三)昆虫的繁殖方式

大多数昆虫为两性卵生生殖,少数昆虫为孤雌生殖,如蚜虫。昆虫的繁殖力很强。许多重要害虫能够猖獗成灾是与它的强大繁殖力有很大关系的。

(四)昆虫的变态及发育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一般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过程。胚胎发育是在卵内完成的,胚后发育是指从卵孵化开始到成虫性成熟为止的这段时间。

完全变态:个体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期,幼虫和成虫形态很不相同,如蝶、蛾、蜂等。

不完全变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只有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期,且成虫的特征是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的,若虫与成虫的主要区别是在体形大小、翅及生殖器官发育程度的不同,如蝽象等。

昆虫发育的各个虫期: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昆虫在发育过程中,如遇到不适宜的环境,常有发育暂时中止,称为休眠。休眠的目的往往是度过严冬酷夏。

(五)昆虫的主要类群

昆虫纲的分类有着不同的系统,目以上的分类一般都是根据翅的有无及其特征,变态的方式,口器的构造,触角和跗节的特征等。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昆虫纲分为33目。与牧草关系密切的昆虫种类繁多,但以直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脉翅目、鳞翅目等为主。

(六)昆虫的主要习性及其在防治上的利用

1. 趋性  

昆虫对外界某种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即本能地对外界刺激源产生定向活动,不趋即避。趋性主要有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等。趋性在昆虫测报及防治上有重要意义。

2. 假死性

有些昆虫遇到有惊动,足可立刻收缩,这种习性称假死性,防治上利用这一习性进行机械震落来捕杀害虫。

3. 群集性

在发育的某个阶段,有群集在一起的习性,这些害虫在群集时常是集中消灭的有利时机。

4. 迁飞性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为了满足食物和环境的需要向周围远距离转移和迁飞。

(七)影响昆虫发育的环境因素

1. 气象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光、雨、风、气压等。在自然条件下这些条件是综合作用于昆虫的。

2. 土壤因素

包括土壤气候(主要是土壤温度和湿度)、土壤的理化性质等。

3. 生物因子包括昆虫的食性、食物对昆虫的影响、食物链以及天敌因素。

发酵饲料牧草秸秆饲料利用技术饲料发酵技术牧草种植与利用牧草新闻与案例
最新资讯
关闭
关闭
加微信好友咨询
技术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淘宝旺旺客服
微信公众号和客服